时间、自然、人,这三种元素的融合,总能创造出悠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里有巍峨峻秀的二郎山,这里有蜿蜒流淌的窟野河,这里有侏罗纪恐龙的嘶鸣,有大森林到大煤田的演变,有鼓角争鸣、群雄逐鹿的浩歌,有杨家将和神府红军等英雄群体的壮怀激烈,更有改革开放以来煤海惊世界、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这个地方,就是神木,古称麟州。 至于神木的历史和文化,其广阔,其深厚,其精彩,让人道不尽、看不完,又放不下。当代的神木人似乎了解了这一切,他们把这无尽的历史人文,挑出精华,理出脉络,依循一种微妙的逻辑,布置于一间清雅不俗的客厅,供你徜徉、浏览、冥思顿悟,在休闲的气氛与心态之中,感受这个城市的灵气和内涵。这间客厅,就是神木县博物馆。 神木县博物馆位于神木县麟州街北段,是陕北县级博物馆规模和馆藏量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博物馆。该馆总建筑面积为8600平方米,为五层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馆内设有恐龙足迹化石展厅、古代文明展厅、杨家将专题展厅、汉画像石展厅等等。馆藏文物1万余件。博物馆设计一流,建筑造型新颖、独特。中央空调、立式电梯和扶梯并用,各种监控、防盗设施齐全。 恐龙足迹化石展厅 ![]() 我国是恐龙的王国,而神木又是我国较早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地方。早在1929年,杨忠建先生在神木县发现了第一枚恐龙足迹化石。从而它被誉为“中国第一恐龙足迹”,后来又被命名为“杨氏中国脚印”。 恐龙足迹这个巨大的发现,还是由2009年一起偶然的交通事故引发的。神木县栏杆堡镇邱井沟村的龙嘴圪峁,在以前是当地村民修窑砌墙的采石之地。那年夏天,一个羊贩子的农用三轮车掉进沟里,村民站在龙嘴圪峁上打捞。打捞过程中,众人发现了石盘上深浅不一的“野人脚印”。经省市专家相继勘查,断定足迹是恐龙留下的。 古代文明展厅 ![]() 古代文明展厅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先秦展厅、秦汉展厅以及唐宋元明清展厅,主要陈列的是不同时期的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石器和金银器等十大类质地器物,文物的时代连贯紧密,纹饰精美、制作精巧。尤其是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器尤为精细且更具特色。在这里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玉人头像,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唯一一个以人为雕刻对象的玉器。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曾于1976进行挖掘,发现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椁墓、瓮棺葬,出土陶、玉、石器等数百件,是陕北目前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处于龙山文化晚期向夏文化过渡的时期,也是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的代表文化遗址。 杨家将专题展厅 ![]() 杨家将忠勇爱国的英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1000多年,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作为杨家将的故里,神木自然有不少有关杨家将的历史遗存和传说。神木县博物馆也专门设置了杨家将文化专题展厅,通过展品、独立展柜、辅助展板、多媒体影视资料及雕塑等,对杨家将的人物及其历史背景进行全方位展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汉画像石展厅 ![]() 画像石就是以石为底,用雕刻和绘画的表现手法,生动再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画像石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神木文化积淀深厚,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长期交融,留下了珍贵而又丰富的文化遗存。神木县博物馆现存的汉画像石主要是在神木县大保当镇出土的。这些汉画像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再加上其精湛的刻绘工艺和纯熟的用色规律,无疑是集绘画与雕刻于一身的艺术作品,对于历史考古和美术考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汉画像石研究领域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看着那一件件文物,一种钦佩先民卓越创造、感怀民族伟大精神的情感油然而生。漫步其中,绝不枯燥,绝不烦闷,但是,也绝不简单,绝不肤浅。这些文物不是普通的花草,而是一座城市几千年的文化蕴藏。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民族发展史,博物馆可以让人们穿越时空阻隔,了解那些逝去的历史沧桑。神木从古至今都是一块神奇的宝地,是一块天高地厚的圣土。它在陕北的大地上,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气息,在华夏民族成长与发展的履历中,每前进一步都在这块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而神木县博物馆正是神木漫长历史的微观缩影,是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的需要,又是提升一个地方文化品位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