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话说神木 发表于 2022-11-24 10:27:4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话说神木 于 2022-11-24 10:56 编辑

黄土高原上有一座巍峨的高山,山上有一神奇之洞。传说,在很久以前,这洞的洞门口长着许多无根树,枝繁叶茂挡着洞门,从外面只能听见叮咚的流水声。附近的人们闲来无事聚在洞口乱猜。有人说,这洞里的水流去了黄河,看,黄河的波涛正汹涌;有人说,这水是去了窟野河,不然,窟野河怎么会那么长。却始终没有人敢入洞一探究竟。日积月累,无根树愈加茂盛,也听不到那叮咚叮咚的泉水声了。

直到一天,一只老羊慢悠悠行至此处,咔嚓咔嚓,饱餐了一顿无根树碧绿的叶子。少了绿叶遮掩,洞内又传来叮咚叮咚的声响,老羊循声入洞。

不多时,放羊娃来寻,追着老羊留下的蹄印也入了洞。走到深处,光芒忽现,所照之处有一石桌,石桌上放着棋盘,两旁的石凳坐着两位白发老人,正聚精会神地对弈。放羊娃忘了羊,将放羊铲立在旁边,一心观起了棋。不知过了多久,放羊娃打了个盹,醒来时,下棋的老人没了踪影,面前的放羊铲已深入在土里。

放羊娃拾起羊铲,迷迷糊糊出了洞,回到家中,看到自己家的房屋已经倒塌,向村里人询问,才得知亲人已不知离世多少辈了。

这洞就叫朱砂洞,这山便是天台山。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天台山位于神木县城南65公里处的贺家川镇,海拔200余米。山势崇峻,树木蓊郁,时有巨石突出,似人雕刻,仔细辨认才知那是大自然的杰作。据道光《神木县志》记载:“前有天然狮子石,甘霖地,复有仙桥,绝似天台,故名。”此山挺拔俊秀,北连数百里群山,南延2.5公里是窟野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东面陡峭的山崖下是汹涌澎湃的黄河,西面窟野河水由北向南擦山脚而过。该山是神木声望最高的名山之一,享誉秦晋,是黄河沿岸重要的风景名胜。

天台山三面环水,景色各异。若要观九曲回肠的窟野河,位于天台山文昌庙旁边的鼓亭最合适。

依于亭,背靠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北贯穿神木的窟野河。北部的窟野河平直舒缓,到了这里河流加速,咆哮声不绝于耳。看近处,河滩上大片的枣树整齐地排列;在北边,是一片建筑紧凑的小村庄,窑洞高低不一,错落有致;村庄北边的水泥白石磙小桥修长古朴,应了那句“古道西风瘦马”。从鼓亭中翻出,站上观景石,山体之美尽收眼底。顺山脚而上,南崇峰东侧悬崖峭壁,蔚为壮观。南天门处,刘志丹纪念馆白墙红檐,肃穆清秀。东侧怪石嶙峋,自亭底起巨大石柱林立,自成峭壁,仿佛一刀切下。底下山坡散落着大石、碎石,像那一刀之后离了整体的残余。从鼓亭向北望,灰瓦白墙的观月楼好似一座徽州古建筑,恍惚中像到了水乡。

朝阳亭位于天台山东侧,向下可俯瞰宽广的黄河,向西可遥望古老的黄土风貌。站在前方突出的巨石观景台上,天台山西半边全貌尽收眼底,从百彩重楼、形似石廊的南崇峰,到惊险与美丽共存的凌空仙桥,再到精致古朴的天台九层梵宇,最后到漫山犹如炼石、又似神秘古城址的王宝山,三处山姿各异,一气呵成,由南崇峰引领,呈昂首前冲之态。

天台山左牵黄河,右携窟野,引二水向南,最终于沙峁头村相聚,观潮亭是观大河交汇的最佳处。观潮亭建在一巨石峭壁下,峭壁上刻有南峰二字,站于石下,峰壁咄咄逼人。这里地势已趋于平缓,除人为置一亭是为观潮,其余均呈原生态的荒芜模样,看过去,水雾缭绕,两河夹一山的美景得以全现,异常壮观。

越过观潮亭,来到山前巨石上,水色一青一黄,截然不同。眼看二水即将交汇,一座狭长孤峰陡然突兀于两河之中,使得两河只得继续绕峰。百曲回肠之后,窟野河最终汇入黄河。

此外,还有一座孤亭名曰凌霄亭,扎根于南峰石廊前半段的一块巨石上,巨石横亘在路中央,两边只剩下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小路,底下是万丈深渊,惊险万分。没有石阶路通往该亭,只能奋力攀爬。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站在凌霄亭,向北不仅可以看到刘志丹纪念碑,还能一览大天台山南侧顶端庙宇,但见松柏掩映,石柱林立,坡下乱石散落。从石亭向南望,小路戛然而止,仙桥凌空架在眼前。目穿仙桥,南峰独秀的美景尽收眼底,百彩崇峰寺、挡道大巨石、缥缈朱砂洞、仙舟伴帆影等,让人流连忘返,久坐忘归。
仙桥过后,是当地有名的“小山子寨”,又名崇峰寨、古寨,是历代藏军、战斗的坚固山堡。通黄河要渡,锁长城重寨。山寨周围,悬崖峭壁,势若天堑。腰凿一石洞,拾级而上,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寨内设有严实的山门,门内有三道石墙防线。防线墙又与林立奇异的巨石、曲转隐蔽小道,相连相通。

过古寨继续前行,一圆一方,两口水池铺在路中央,里面蓄满雨水,有两米之深。据说,这便是天台山赫赫有名的池蓄甘霖,北魏遗物。相传北魏时期,此处驻兵扎寨,山上没有泉水,兵将们吃水不方便,有人提议,何不在山上凿池以蓄雨水,此法深得众人赞同,于是,便有了这方圆池。直至今天,天台山上的人们依然守着深池,随时储备雨水,以供不时之需。

绕过蓄水池,一巨石挡于路间,从石旁小道南行,杂草深处,散落有一巨大圆形磨盘,不远的峭壁边缘,躺着一个石质的喂马槽,应该也是藏兵之处。现在它古旧沉静,刀光剑影也远去了,与摇曳的荒草相映,显示着无尽的沧桑。石磨的对面有石洞,上有巨石压顶,这便是开篇提及的朱砂洞。据说,洞内的石桌、棋盘以及棋盘南北对立的两块人状奇石,在修古寨时才被破坏。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清道光年间,神木知县王致云和他的幕宾多次到天台山旅游观光,考察撰文。在《神木县志》中收集了天台山古庙、古寨、古遗址等很多资料,天台山的古建筑是神木境内文物古迹在《神木县志》中记载最多的。中国自古有山必有庙,奇秀险峻的天台山,北有精致古朴的九层梵宇,南有百彩重楼的崇峰寺,树木蓊郁,楼亭相应,南北相连,形成了气势恢宏、风格独特的天台山庙群。

该庙群相传建于明成化年间,建筑呈一字形布局,错落有致。天台山上建筑由南至北,可分九层,第一层为圣母庙、玉皇阁,第二层为无量殿,第三层为真武祖师庙,第四层为眼光阁,第五层为倒座观音阁,第六层为北岳庙、文星阁,第七层为诸神寝宫殿,第八层为鼓乐楼,最后一层为灵官殿。原建筑多有损毁,今已修复完整。其中,观音殿前一对石狮古朴稚拙、威武勇猛,是天台山现存最古老的文物。



天台山庙群为道教圣地,主祀真武大帝。天台山集诸多道教神灵于一起,成为方圆百里的朝圣之地。道教庙群,有11正户,18帮户,72家渺渺户,常年有住持道士和香头会首。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四月初八为天台山传统庙会,届时四方商贾、游客慕名前来,络绎不绝。
诸神寝宫殿正对面是一座凹形的、状如西方古代露天的剧院。戏台坐南朝北,正对着“道法自然”,仿佛在暗示人们顺其自然,享受生活。每逢庙会,这里便人山人海,最多时可达上万人来此观戏。戏台前一片空地摆满了上百根石条长凳,东西北三面则为阶梯状石阶台凳,场面宏大。最为巧妙的是西侧高高耸立的八角观戏亭,夏季来自黄河湾中的湿润水汽和阵阵清风,会让观者浑身暑气顿时消散。在古代,大概只有富庶之户方可登此楼亭,如今,这里已是寻常百姓常至之地。

历史悠久的天台山,多的是文化和故事。“群众的领袖,人民的英雄”,这是毛泽东同志为刘志丹题的词。1936年3月31日,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八军进入天台山,渡过黄河,消灭了住在山西罗峪口和黑峪口的国民党军,接应了红十五军兵团的伤病员回陕北神府苏区养伤治疗。刘志丹在天台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今有“刘志丹东渡黄河纪念碑”及“纪念馆”以示纪念。

夜幕降临,道士准时敲响暮鼓,声声响鼓保佑着四方百姓的平安健康。天台山的人和事还没有讲完,像一江河水,源远流长。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2 无聊无聊
阿白家的 发表于 2022-11-27 22:06: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天台山前几年去过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