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寺最早位于现址西北三公里左右的花石崖高兴庄村的红石窑。何故迁来今址,有一段故事: 传说,有一年,在王家山村与张家塬村之间的寨子坪上平白无故升起了一股青烟,似有仙家莅临,灵气逼人。人们奔走相告,说是青龙爷爷显灵。于是,为了顺承天意,当地人就将红石窑的佛祖请到了青龙显圣的地方,取名青龙庙,庙址所在地随之改名为青龙崖。 不久后的一天,一位叫张千佛的农民途经此处,巧遇一只口中叼着红木的白狐狸。那狐狸身上有伤,滴血不止。张千佛不忍狐狸受疼,遂采来草药替它包扎好,将其放生。几天之后,来青龙庙拜祭的村民意外地发现庙中的红色卦木不翼而飞。人们诚惶诚恐,一传十,十传百。张千佛得知后,想起当日偶然救过的白狐,当即出发,追随白狐奔去的方向一路寻找,终于在河东三皇梁找到卦木。 人们以为白狐衔红卦木至此,是佛祖意欲迁庙于该处的旨意,便选了个吉日,将青龙庙迁来三皇梁,也就是今天神木县花石崖镇刘家畔村,庙名改为龙岩寺。 峭壁石狮展雄风,遍崖檀树自成荫 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间,神木、佳县、榆林三地交界处,有条如金丝带飘过的河流,它就是秃尾河。在距离秃尾河入黄河口约20公里处的东岸有一座山,状如卧龙,头朝西,尾向东,名曰三皇梁,旧属葭州(今佳县旧称),现归入神木县花石崖镇。有古庙建筑群庄严肃穆地坐落其上,即龙岩寺。 龙岩寺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即公元1163年。建筑依山而就,分正殿、寺岩石窟、寺坪、寺湾四个部分。建有大佛殿、穿心殿、祖师庙、娘娘庙等20余处石拱窑式庙殿,其中有五处石窑,塑像308座,壁画1000余幅,碑石30余块,建筑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庙群以佛教为主,兼有道教和儒教,和谐昌盛。整个庙群错落有致,规模宏大。 ![]() 现残存原祖师庙壁画近400幅,大多数为工笔重彩手法,记述祖师修炼、祖师出巡等内容,并有旁题留世。明清以来,有石碑20余块,石狮一对,雕刻精细。狮呈蹲坐式,狮口大张,雌狮怀抱乳狮,右脚踏球,雄狮脚佩串铃,基座为须弥莲花座,束腰,上面刻有“小灵”图案。庙群周围还散存部分原建筑材料及碑石等遗物。 另有十八罗汉殿、阎罗殿等五处石窟,沿山势而凿,坐东北向西南。石窑大小不等,均呈长方形。其中罗汉殿进深5米,宽7米,高4米;阎罗殿进深6.5米,宽6.8米,高4米。20世纪80年代后期,寺庙周围三县48村万余村民自愿集资,先后修复重建了寺坪部分的娘娘庙、祖师庙、戏台等。近年来,文物保护组织先后将散落在庙群周围的建筑材料、碑石收集保存,积极筹集资金准备修缮,恢复该庙群原有风貌。 龙岩寺遗址于1988年7月被神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1992年又划定了保护范围,庙群建筑以内是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外延50米是一般保护区。2011年,榆林市将其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满山梵宇荟萃神,登楼伸手可摘星 清朝人刘士瑃有诗《龙岩八奇》云:其势本也宛若龙,秃河银带绕庙群。峭壁石狮展雄风,遍崖檀树自成荫。满山梵宇荟萃神,登楼伸手可摘星。一撞晨钟震秦晋,正殿木鱼过百斤。该诗是对龙岩寺奇景的点睛之笔。 ![]() 龙岩寺正殿,也称大雄宝殿,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民间称其为老佛。正殿南侧,是弥勒佛。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除了佛像,碑刻是庙中常见的古物。在龙岩寺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各竖一通古碑。西侧一块是明成化碑,东侧一块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所立。这些石碑上逐渐淡去的碑文,记录着寺院沧桑的历史。根据石碑的文字记录,后人推断出龙岩寺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兴盛于明清两代,为当时葭州名寺,仅次于白云山。这些石碑饱经风霜,给后人的研究提供着有力的证据,考古价值十分珍贵。 龙岩寺的岩石顺着地势,自然而生,上面雕刻着人类的杰作——石窟。眼光菩萨殿依山势建于此,在豁然开朗的平台上,护佑人类的视觉。类似的石窟还有展示着阴间酷刑的阎罗殿,既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也是古神木人的智慧体现。 一撞晨钟震秦晋,正殿沧桑始见新 明朝中叶,两个南方人来到寺里,说是寻宝。在寺中多日,方丈问他们可有收获。其中一人答:我们虽无所获,但却为贵宝刹找得一件宝物。方丈不解,对方解释:我们二人本是阴阳先生,这位是我师父,名冠江南。方丈听罢忙询问:宝物何在?那师父说:这个镇寺之宝,就是在正殿与禅院之间的山脊上修建一座楼洞,有了这个镇山之宝,贵刹将更加兴盛。两个南方人离去后,方丈动员全寺僧众化缘、集资,历时10年,建成观音楼。楼修好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蓬勃兴旺,众人不解。星相家解释:建镇寺之宝的提议没有错,只是你们把楼修在了龙颈的位置,刚好压住了龙首,让它抬不起头来,影响了龙岩寺的运气。 在观音楼东侧的山坡上,祖师殿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着手筹建。《创建玄帝庙碑记》载:“于崇祯五年四月中旬八日为之始也”即是佐证。出钱资助真武祖师庙的是一个叫刘先其的人,建设历时13年,可谓艰辛异常。眼看将成,1644年,农民起义,这年冬天,有军队过境,寺庙群惨遭拆毁、焚烧,祖师庙建设先停滞。1645年,功德主刘先其善心不退,再度命匠人修建,祖师殿终于落成。这也是道教进入龙岩寺之肇始。 走进祖师殿,能看见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壁画,内容令人捉摸不透,玄机暗藏。这些壁画在时间的流逝中,悄然保留着人们尚未探寻的故事。站在东山坡上,俯瞰正殿湾,错落有致的古建筑,被时间冲刷的天然石壁历历在目,龙岩寺在沉稳中蒸蒸日上。据老者说,龙岩寺也有过文昌帝君,只是现在已无迹可寻,令人抱憾。 1966年,红卫兵**派打着“破四旧”的旗号,洗劫了龙岩寺,各庙塑像、壁画、古碑被砸烂或拆毁,寺里只剩断壁残垣。观音楼被夷为平地,只剩下底座石台。从此,兴盛的龙岩寺在人们的生活中没了踪迹。1979年农历四月十八,龙岩寺的戏台上才又重新出现了戏班。现在的龙岩寺,在发挥其宗教功能的同时,对神木、佳县、榆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21世纪以来,文物工作人员已经在竭力保护寺院的各类文物,但是,能读懂“曲是曲也曲近人情越曲越戏,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这副戏联的人越来越少,人山人海台前台后的盛况不复存在。龙岩寺正在老去,正在远离人们的生活。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