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话说神木 发表于 2022-12-14 16:45:47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俗话说:一杆唢呐八个孔,七个音符曲百种。唢呐作为陕北的典型乐器,在神木民间流传很广。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唢呐传入中国后,先为宫廷器乐,后来明朝戚继光用于军乐。现在陕北唢呐中的《大摆队》《大楚将军》《催鼓令》《三通鼓》《得胜回营》等曲牌均体现出锵铿有力的军乐特征。

至于唢呐在古代的流传还是比较单一,除了军队和宫廷及贵族宴会以及部分娱乐场所流传以外,在民间普通民众当中还是很少有真正的唢呐,然而其代替品则是“竹笛”、角骨器、树叶、口器等。到了近代,唢呐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在陕北,主要为添人丁或减人丁而奏,无论贫家富家、喜事丧事都要请上一班唢呐吹打助兴,闹得红火,让全村人和行人都知道,有时会吸引很多人。现如今,唢呐变成了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

在神木,唢呐又称“喇叭”,分为东西两个流派。黄河以西至窟野河川一带由晋西北传入的唢呐为东派,其音色圆润、委婉,能演奏晋剧戏曲。秃尾河以东山区流行的则是正宗的陕北唢呐,称为西派。西派的唢呐较大而长(杆长40多厘米),音调高亢宏亮,适宜吹奏陕北民歌及牌曲。

唢呐不是个复杂的乐器,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哨、气牌、芯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木制圆锥体杆上开的八个音孔,前七后一,错落地排列着;杆子上装着铜质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就是这样朴实,甚至有些简陋的结构,却几乎能演奏所有管乐的技巧,甚至能模仿人的唱腔、鸟的鸣叫等奇妙的声音。把唢呐的几个部分拆开吹奏,还能分别模仿不同的人物角色,老生的苍老低沉,花旦的俏皮灵动,武夫的粗鲁莽撞……

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者,一个压上眼吹高音(吹上手),三个压下眼吹低音(吹下手),另外三个分别是擂鼓的、拍镲镲的和捣老锣的,另带两杆长号和几个火药铁炮。而现在的吹鼓手班发展得有小海笛、架子鼓、大小铜号、管乐、笙、小锣等乐器,由八到十人组成,好似一个小乐队。在吹手班里吹唢呐者都是主角,敲击者是配角。

朝堂演兴衰,乌巷奏喜哀。唢呐是神木人生、死、婚嫁、娱神娱人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场合的不同,唢呐曲牌风格也有所不同。

神木唢呐的许多曲牌都与麟州风俗密不可分。新春佳节的闹社火,特别是闹秧歌,没有唢呐就感到不红火。正月十五元宵节,“三元会”上专门要雇鼓乐班来吹打助兴。县城的大西街及西三道巷“三元会”年年搞得最好,游人不绝,三四米高的火塔子与天上燃放的焰火交相辉映,鼓乐班的唢呐声与鞭炮轰鸣声震耳欲聋。那些摩肩接踵的青年人围着火塔子也随着唢呐吹唱出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欢乐之情。



红白大事中的唢呐更是密切依附传统风俗,以其音乐特有的艺术手法,笙管齐鸣,金鼓助阵,弹唱声情并茂,打吹急缓有序;绘声绘色,起落有条不紊地深化和体现了塞上金三角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上的民俗风情。在一个红事上,民俗讲究“三回鼓手三回轿”;上坟祭祖要吹水罗英或出鼓子,晚上安鼓,西路吹手要吹水罗英,东路吹手要吹闹元宵或四大调出蚊子(由本调吹至六指调);第二天迎新女婿要吹“请相官”(东路);起身去娶时要吹水罗英;半路上过村过镇或“腰食”(有的地方又叫“腰筵”)时鼓手们也要吹。西部地方讲究“早亲”,即早点起身把媳妇娶回来,越早越好。但东部地方根据上古传统习惯讲究迟点起身,最好在黄昏(傍晚)时分回来,这才符合婚姻(“昏引”)的本意,也才好显示灯笼、火把的威力,以使事务办得更加红火热闹。但无论是迟与早,娶回媳妇的时候是唢呐鼓乐吹奏得最起劲的时候。特别是雇有两班子人马,则称“对台”,吹手说“那是对命哩!”那就要全副武装,全套人马,拿出看家本领,比花子,比曲调,比吹奏项目,互不相让。当新人拜完天地入了洞房之后,鼓手们才可稍缓一口气,然后为酒席饮宴上开始座吹。这座吹在东路,要定好丝弦,安好鼓板,打一趟“二通”便开始唢呐吹戏。吹奏者一会儿用“口琴则”来拟小旦唱腔,一会儿又用海笛子拟小生唱腔,一会儿又用喉子、碗子来“卡”黑头唱腔,等等,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堵得水泄不通。小孩子们乐不可支地拍手称妙,挤不进去的老人们则闭上眼睛坐在一旁静静地听,欣赏着唱腔的韵味,掂量着吹奏者的水平高低、功力深浅。当然现在人们都已是请来了专门的唱家(歌手),唱流行歌,唱二人台,唱山曲、酒曲,有条件的班子,还开“打金枝”“算粮”那样的本戏。吹唱到晚12点以后开始混洞房(又称“闹洞房”),这时鼓手还要伴吹“兰花花”“打樱桃”“赶骡子”一类的小调,但不可吹“小寡妇上坟”“孟姜女”之类的悲伤曲子。不论是拦路“腰筵”吹,迎新女婿吹,洞房门前吹,迎总管吹,打发送女的吹等等,鼓手们都有赏钱(即“外刮打”),因此他们也很乐意效力。

红事在洞房花烛的第二天早上,便要举行“鸣龙”仪式。两老亲家要举行“交盅”仪式。东路吹手在鸣龙请新媳妇时要吹专用曲“朝阳歌”。上席也有上席的专用曲,并在新亲家看酒、新女婿看酒时都要用到唢呐。红事上的最后一场吹奏是众亲戚朋友酒饭用毕将要离去时的“打散鼓”。“打散鼓”一般也吹四大调出鼓子。

在白事上,讲究最大的事务要仪是“三日两昼夜”。不仅要为亡人“还阎王债”,还要做“施食”道场,即民间土话叫“坐施声”。东路吹手在白事上吹的最多的曲牌是花道子、小拜门、西方赞等。从上坟迎魂、上庙烧箱子(还阎王债)、传路、奠酒、奠茶、上饭、迎幡、迎祭文先生、送经、开祭、积纸、下含、顺灵、刮灵直到扶灵出殡、上坟启棺、下葬、招魂、立碑到燃纸火等等一系列的礼仪程序都离不开唢呐的吹奏,并基本也都有专门用曲。如上饭时就要用“三敬盅”专曲。一些富裕人家雇有三四班鼓乐班来轮番吹奏,这些班子就像进行擂台赛一样,互相对比,互相竞争,以求得主家满意和观众叫好。特别在出殡时,几家鼓乐班分别排列在长长的送灵队伍里,那如泣如诉、似鸣似咽的唢呐声与孝男孝女们撕心裂肺的号哭声此起彼落,给出殡送灵的亲朋好友们也增添了无限悲哀,对去“另一个世界的人”产生了无限的眷恋。上坟后的唢呐吹得较少,不像送灵行路时一直不停地吹。在新坟前燃纸火是白事务上唢呐班的最后一次吹奏。但有的地方风俗不同,鼓手们回来还要继续吹奏让主家摆宴待客,答谢邻里亲戚。

至于庙会中或开光时用唢呐鼓乐班那更是历史久远,在神木这块古朴凝重的土地上非常普遍。一开始也讲究安鼓,要吹夹、本调水罗英或四大调出鼓子。临近县城的东、西山各庙以及天台山、龙岩寺、蜂寺、西津寺、凤凰山、河景寺、班禅庙、宫泊尔庙等等,从农历正月初八第一个庙会开始,到腊月初八最后一个庙会结束,每月轮番都有庙会。最小的庙会也请鼓乐班来吹打红火上一天或三天,所吹奏的曲牌一般红事用曲都可以吹。有些大庙会上不仅要雇用鼓乐班,还请来省城、县城的剧团搭台唱大戏。庙会时间可以延长至五天或七天。即使是唱大戏,在戏曲中也时时能听到唢呐声,不过吹出的曲牌都是戏曲专用曲牌。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2 无聊无聊
西柚美惠子 发表于 2022-12-15 22:13: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民间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爱啦啦 发表于 2022-12-15 22:35: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折翠萍 发表于 2022-12-18 13:41: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民间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