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话说神木 发表于 2022-12-23 16:48:5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俗语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一个随着岁月流逝逐渐消失的行业,仿佛记忆中发黄的老照片,随时代的变革越显怀旧,慢慢成为城市发展的记忆。



关于打铁的起源,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老子骑牛游历到一溶洞处,发现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于是,他就在洞里专心炼丹修行。但是,因为人迹罕至,常有野人过来扰乱。为了彻底解决野人的侵扰,老子冥思苦想,终于发明了铁器制作的技术,他当年打制铁器的那个溶洞就是今天的打铁洞。发明铁器以后,老子就有了对付野人的有力武器。不仅如此,他看到农家人用手薅麦,就发明了镰刀;看到了种地的艰难,就发明了犁、锄、等等。

这个故事的真伪且不论,但是,我国铁器加工的兴盛,确实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范文澜《中国史简编》讲述,古人冶炼金属使用鼓风炉,“热河出土战国时制铜锄镰等农具铁范,足见以铁耕的战国时期,铜制农具还不能全废。”如是,我们可以想象铜制的器具使用较早,以后铁的冶炼逐渐发展,技艺高超,能工巧匠频频涌现,铁匠也就面世。

神木,打铁的兴盛期应该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国家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增,所以对农具的需求非常大,仅在神木南关那一块就有五六十家打铁铺,而且每家生意都很好,尽管铁匠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打铁制作农具,有时还是忙不过来。可见,打铁业在当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事实上,打铁作为一门营生,曾经是前工业时代最勇武的男性职业。这是因为,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每至红炉生火之时,都使气温升高,拉一阵风箱,满头大汗,抡一番铁锤,便会汗流如注。

旧时,打铁师傅是走村串户去拉生意。打铁的场地不需大,十平方米左右就够了,打铁师傅大多选在廊檐下,外面便是天井,没一点遮拦,便于展开手脚。打铁师傅看中谁家廊檐,东家就会主动前来帮忙,帮着筑火炉,安铁墩,并弄来大木桶,盛上半桶子泥浆水。听到打铁师傅“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村民们就会纷纷赶来,你打个犁,他打个锄,打铁师傅的生意是十分红火的,一般到一个村庄能忙活一天。

再后来,打铁师傅就专门搞个小店面,打铁铺也称“铁匠炉”。所谓“铺”一般只是一间房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

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主锤,握大锤进行锻打。打铁一般由两人操作,分“上手”(师傅)和“下手”(徒弟)。上手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 还有门环、泡钉、门插等,村民们的日常用具应有尽有。

每一件用具打造成型后,还要走一步硬路——淬火,这一步骤不知道难倒了多少铁匠,过不了这一大关,一辈子都出不了师。淬火是将打造好的铁器烧红后,在清水盆里洗一回澡,使之软硬适中。一旦淬火硬了,工具口刃极易折断,从而夭折,一命呜呼;淬火软了,工具发生卷刃现象,成为残疾体状。

铁器经过淬火以后,徒弟还得用小铁锤一锤一锤排起来捶打,这叫“冷镇”。镇过的工具,每一件的面上,还要用小铲刀多次反复地削铲,使之闪闪发光至光照人影。有的家用器具,如菜刀、铁锨等还要安装木把手,才能让用户使用。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潮涌而来的工业产品让那些靠手艺吃饭的匠人们无处安身立命,那些曾经操持着家传祖业的铁匠早已在城镇里销声匿迹,打铁的响声也消失在了耳畔。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爱操心的姑舅 发表于 2022-12-24 15:25:32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