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话说神木 发表于 2022-12-26 16:32:29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铺好了毛架好了弓,撒上把豆面把油喷,富贵毡擀得楞咯噌噌,斗大的元宝画当中,擀大毡,擀小毡,擀圆毡,擀方毡,擀下了新毡千千万,庄户人的日子赛神仙……
                                               ——《擀毡调》



无论什么季节,只要你走进陕北农村,步入农家,通常都会看到铺在炕上的一条条毛毡。这毛毡铺在炕上,不仅看起来美观,而且人睡在上面冬暖夏凉,四季舒坦。

有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族游牧部落传入的。宋末及元朝时期,蒙古、回、汉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包,用毡做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了擀毡这门技艺。从此,擀毡技艺便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毡匠”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
制毡技术在神木县历史悠久,它既是一门古老的黄土文化,也是一门近现代的手工业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神木城乡有200多户毡匠。改革开放后,毡匠们又红火了十几年,擀毡挣钱,有了原始积累后,改行成了个体工商户。进入21世纪后,神木城乡这一行业基本消失,但有不少人家仍铺着毛毡。

项贵荣,神木高家堡敖包墕村人,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擀毡技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擀毡匠。光项贵荣走乡串户就擀过2000多条毡,包括自己结婚用的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家中至今留有全套擀毡物件。在他为我们展示这一民间技艺的时候,大家能感受到他那分来自深沉岁月,来自身体里的每一分力量,仿佛就是在舞蹈,“弹毛擀毡一半功”“好毡四条棱”,多少道工序下来项师傅已是满脸汗光。忙乱着顾不上和我们说话,顾不上笑。也有老乡来上一句“二尺五的白沙毡窄溜溜,哥哥挨你的热肉肉”,弄得众人不敢大笑。全家上阵,几人上脚搓毡,还可以号子般唱上几段民歌,翻来覆去蒸毡。不停地烧一锅热水,又是蒸又是洒的。看的人轻松,项师傅两口子却有点忙不过来,满屋热气中,更能看出项师傅那分挚热的情怀,那种严谨和熟练程度丝毫不减当年。对以往岁月最好的怀念也不过如此,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擀毡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为主,而且要求毛丝纤长,所需的豆面和麻油要求纯正,而且要纯手工作业,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铺毛、卷毡、捆毡连、擀连子、解连子压边、洗毡、整形、晒毡,13道工序缺一不可,每个细节只用简单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毡匠们在擀毡过程中唱着擀毡调,边唱边做,节奏协调,亦劳亦乐。

一般情况下,毡匠们会选个合适的时间,三三两两地结伴离开老家,扛着大弓(弹毛弓),背着席布帘子出发,他们翻山越岭走路跨河招揽擀毡活儿。

选毛是第一道工序,不同的毡用毛不同,擀毡前需分类挑选。白条毡用的是白绵羊秋毛。秋毛无绒,比较容易制毡。白绵羊毛绒毡,用的是白绵羊春毛;白沙毡用的是白山羊的稍毛;黑沙毡用的是黑山羊稍毛;灰沙毡用的是青山羊稍毛;混合毡用的是绵羊和山羊混合毛;山羊绒毡用的是春天剪下带绒的山羊毛;统绒毡是用纯山羊绒。还有用驼毛擀的驼毛毡,牛毛擀的牛毛毡,马毛、驴毛擀的是杂毛毡。毛选好后,要晾晒干净。擀毡用的工具不多,且很简单。一把弹毛弓,一张竹帘子,再就是压扇、毡勾等一些小型工具。这些工具一个人就能背动,出门行走带着方便。弹毛弓是用一种比较坚硬的木料——檀木制成,当檀木比较缺少时,就用果木、杏木、桃木、桑木、榆木代替。弹毛弦要用上好牛皮制成,一张大牛皮只能制两根弦。

弹毛就是擀毡的开始,是前奏曲。弹毛是一项既苦又脏累的苦力活,当然也要有一定的技术。弹起毛来,尘土飞扬,绒毛四溅,一般选在不住人的房间。但那时候,空房太少了,只好腾出住房供毡匠使用。当附近几户人家都要擀毡时,商量得腾出一家来。制毡完毕,几家共同来帮忙清扫。主妇们有一句常话说:“木匠走了念三天,毡匠走了骂三天。”也就是说,木匠走了能用下角料燃火;毡匠走了,那灰尘、毛草不论你怎么打扫,在短时间里都不利净。制毡房间选好后,用一根绳子把弹毛弓吊起来,使其能前后左右摆动,将竹帘铺在吊起的弹毛弓下面。高低视匠人的身高,弓弦和匠人的毡肘平行,竹帘和弓弦间只能有放毛的间隔。农村一般放置在土炕上,没有土炕的地方就要用木板支起,准备就绪就开始弹毛。

匠人左手抓着弓,弓上带一个套,手腕伸进去手指抓住弓,比较省力。右手弹弦,右小胳膊下绑一根细木棒,发出嘣吧嘣吧的响声,老远就能听到悦耳动听的弹毛声。弦在原毛上弹动,将原毛弹松散。弹毛活较重,一般师徒二人轮流弹。毛弹好后,就要进行制毡胚。铺开竹帘子,根据主家要求的尺寸左手带着竹板掌,夹一撮毛,右手拿着扇形竹板,打在竹板掌上,将毛打得松散落入竹帘,如同下雪一般。均匀铺一层毛后,洒上热水,喷上麻油。沙毡还要撒一些黑豆面增强凝结力。最后将最好的毛散在表面作为面子。一切都好了,就将其和竹帘一起卷住,用细绳多处扎紧,就地来回用脚滚动,使其成为毡胚。毡胚制出后,比较松软厚大,经过浇水搓洗,才能缩小成所需尺寸。洗毡时,用一个长板凳,靠着放一块倾斜的木板,将毡胚卷起来,横放在木板中间,再用几根绳子或毡带一头固定在板凳上一头由毡匠用手抓紧,一人一根或两根。洗毡至少要两人,三人也行。人拉绳子,赤脚蹬着毡胚,如擀面一样,上下滚动搓转。两人洗毡要互相协调,一齐用脚反复搓碾。这样很吃力地搓转无数次展开后看大小松紧,再适当地卷回重新搓洗。基本成形后,铺在地上,长处往回搓打,短处往出拍打,再用铁钩拉扯四角,使四棱角方正分明。洗好后,铺在平地上晾晒,没有潮湿感了,便成了一条可供人使用的毛毡。

在制毛毡的过程中,毡匠师傅根据主家的意愿,还在毛毡上做各式各样的图案。一是在制毡胚撒毛时,将不同颜色的毛撒成图案。二是在洗完毡成型后,用不同的颜料勾画。为结婚做新毡时,就在每条毡上制作双喜字。

除了这些毛毡外,在古时候,在旧社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困难时期,毡匠们还制出各式各样的毡制品。诸如头上戴的有毡帽,避雨用的有毡雨披(也叫雨帽),手上戴的有毡手套,身上穿的有毡马甲、毡衣裤,脚上穿的毡鞋、毡靴、毡袜、毡垫子等等。这些毡制品,制作流程和擀毡基本一样,只不过多了一道制模型的工序,制作技术比较复杂一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神木农村人所擀制的毡,一般都是三尺(注:当时都以尺为单位)宽六尺长,而家境稍差一些的则会选择擀制2.5尺宽,四尺长的毡子。那时候,擀毡是一门很红火的技艺,大家会用节日的饭食来招待擀毡匠,即便不准备擀毡的人们,看见毡匠也都会凑近寒暄几句,礼让一番,毕竟自家炕上的毛毡和这些人有着很深的渊源。

擀毡这一项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的工艺,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随着人们慢慢搬离窑洞,脱离土炕,而悄然地退出了神木人们的生活。那些几代毡匠传承了几百年的大弓,搁置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任由灰尘落满……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阳羊羊 发表于 2022-12-26 17:59: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好有年代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