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提起造纸,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蔡伦,然而在神木,造纸让更多的人联想到单家滩,那个美丽的小村庄。 ![]() 神木单家滩村的造纸究竟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那里的造纸工艺,绝对称得上原始,产品质地也纯真优良。正是因为这纯手工造纸的技艺,让单家滩村享誉神木。 据《单氏家谱》中记载,早先,单家滩村民主要的生活来源是以农业为主的。后来,有一个姓单的造纸匠从河南移居此地,见这里自然风景良好,河水清澈,非常适合发展手工造纸,于是在南郊白龙河畔开坊造纸。后子孙繁衍,蔚成一族,村名遂曰单家滩。村人世代以造纸为业,不重耕牧。 ![]() 新中国建立前,单家滩全村30余户,户户造纸,年产麻纸20余吨,行销本县及榆林、定边、内蒙古等地。农业合作化时,该村组建了四个造纸互助组。1959年合为生产队,仍以造纸为主业。同年于此建立国营神木县纸厂,招工60余人,置造纸机、10马力锅驼机、20马力柴油机各一台,半机械化作业,生产机制纸和手工麻纸。到1962年共生产机制纸42.06吨,手工麻纸72.26吨,解决了神木县用纸困难的问题。机制纸以蒲草为主要原料,因缺乏其他配料,质地粗劣。手工麻纸以棉麻纤维及废纸制浆,用石灰漂白,制作工艺落后,劳动繁重,生产效率不高,但纸质尚好,故能畅销,从无积压。1962年县办纸厂下马,机器设备调往他处,村人仍以手工造纸为集体副业,年产麻纸13吨多,产值三万余元,产品由县农副产品公司包销。1983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手工造纸成为此地农民家庭副业,有的农户成为造纸专业户。1986年全村有45户120余人从事造纸,年产麻纸30余吨,产值九万余元,产品直接上市出售。 过去,造纸作坊基本上是家庭式生产,男人从事难度和强度最大的抄纸工序,女人们则负责晒纸。 造纸的工艺是很严格的,把选好的麻绳用斧头将结头疙瘩砸烂、剁碎用水浸泡后,用碾子碾烂,再用水冲洗干净,这道工序叫造麻。洗干净后用生石灰拌好,堆放在土炕上进行热蒸七至十天,使其变成熟麻,而后用水漂洗干净,放入碓臼里捶打,造成纸浆,纸浆倒入抄纸池中和水搅拌,就可以抄纸了。 抄纸被造纸行业称作“水里提莲花”,可见这道工序的难度,没个两三年时间是练不好的。抄纸的竹帘子,做法很是讲究,要将选好的上等竹子破开,先劈成细条,去掉竹心,剩竹皮,再通过手工加工成比头发粗一点的竹篦,再用上好的安边清油炸出来,控干上面的油,最后用上好的马尾把它加工成造纸帘子。 纸抄好以后,就要进入晒纸的程序了。晒纸用的刷子是猪身上的猪鬃,一头大猪身上的鬃也做不了几把好刷子。而晒纸墙必须是用上好的白灰泥出,再打光,这样晒出来的纸,质量和感光都比较好。 最后,就是整理纸张这道工序了。人们把纸按大小边从墙上剥下来后,清点好数量,一区200张,一刀100张,按交叉垛好,用细麻绳捆好,再用石头或浮石将大边擦光,就可以出售了。单家滩出的成品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大约61厘米,用来糊窗子 ;还有一种比较小的,大概27厘米,用来祭祀,也就是本地人口中的“烧纸”。 以前,单家滩的手工造纸在村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有“家家碾玉浆,户户贴粉墙”之誉,供应着全县非公文书刊用纸,广有外销。遗憾的是,现在竟完全没有了,哪怕是一家……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