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二人台是由民歌这一“母体”向曲艺、歌舞、小戏衍化而又“母子并存的表演艺术”,民间又称“打坐腔”“打玩艺儿”。 ![]() 关于神木二人台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有人说,二人台始于清光绪年间,产生于土默特旗一带,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中的汉族舞蹈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也有人说,二人台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的“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成长起来的。二人台是在农村最真实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之花,它对农村群众所起到的精神作用,是城里人无法想象的。 这种艺术形式一经兴起,很快便流传开了。它路过山西,走到陕西,通过当地艺人们不断地发扬创造,二人台也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打坐腔在萨拉齐、河口、准格尔、河曲、保德、府谷、神木等地区形成,并流传于民间。1934年神木北部有玩艺班子走村串巷演出,剧目已有60余种。 由于流传地区有所差异,所以二人台在相互吸收、兼容并进中形成不同的流派。神木二人台的声腔,基本上是专剧专曲,一曲一调。表演时根据剧情变化,演唱时用慢、中、快的三拍式速度。乐器主要有梅、四胡、扬琴,被称为“三大件”。其中“梅为骨,四胡为肉,扬琴为衣着”,此三大件相互配合,互相填补。演员着装和化装基本效仿晋剧,表演时,道具简单,主要是扇子、手绢、霸王鞭等。 首先,二人台的语言通俗简明、朴实无华、生动有力,突出了地方性口语。语言中常常携带着人物的思想情绪和动意,而且把生活的情趣与深刻的哲理凝结在一起,给人们以形象逼真、回味无穷的感觉。其次,二人台的叙事情节简洁明快,心里有什么说什么,故事的过渡也很生活化,完全按照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展开内心的矛盾冲突。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往往是出其不意,既感到玄妙,又在情理之中。第三,二人台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普通百姓的命运,不管是忧是恨,是喜是爱,都直接地宣泄了出来,表演的人上劲,观赏的人痛快。表演者和观赏者自然地融为一体,营造了和谐的艺术氛围。第四,二人台的表演不受场地的限制。早先的二人台,就是民间群众自娱自乐或发泄内心痛苦的一种表达形式。北方耕地的农民累了,随便吼上几声唱上几句,就感觉来了精神。有了烦心事,吼上一阵子,烦恼就随风飘散。冬闲时,长夜孤寂难熬,农民们就聚在一起说唱嬉闹,兴趣所至边唱边扭,原始的表演艺术就逐渐形成。这样的表演不择场地,只要能转着跳开步子就行。也就是说,二人台的表演最先是从田间地头、家庭院落开始的。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人台表演也从乡村进入了城市,由乡村小舞台,登上了城市的大舞台。 在表演形式上,二人台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起先,二人台表演是二人对唱对舞。简单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情节也比较简单。后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创新,二人台表演形式的承载量也不断加大,表演人数由二人发展到多人。表演内容也由单一的情怨悲喜,扩展为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命运周折,进而反映社会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在传统二人台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像《王成卖碗》 《姑嫂挑菜》 《走西口》等许多戏剧性较强的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在这些戏剧的表演中,不论是演员的说唱、做、打等表演还是音乐流程轻、重、缓、快的体现,都把人物的性格和矛盾冲突紧紧地凝结在一起,营造出生动感人的戏剧氛围,塑造出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艺术效果,完全可以与其他戏剧的艺术效果相媲美。在当代二人台剧目中,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综合艺术在舞台上进一步得到了发挥,让人感到,看二人台演出不仅能享受人物故事的曲折与离奇,而且能享受活泼轻松的音乐、幽默有趣的人物语言和形象。 二人台的音乐从音阶上讲,商调、徵调居多,也有宫调、羽调;从音乐素材的来源讲,大都来自陕北民歌、晋西北民歌、内蒙古爬山调和部分河北民歌;从音乐结构上看仍保留了民歌的特点。如:“五月散花”“挂红灯”“十对花”“送四门”“栽柳树”“四大对”“掐蒜薹”“跳粉墙”“口妈妈”“十二月忙”“十爱”“种洋烟”“五哥放羊”“叹十声”等,本身就是民歌。被二人台吸收后,加进了二人台的地方语言,融进了二人台的演唱风格,虽有一定的发展变化,但仍可作为民歌来单独演唱。其中部分节奏明快,音乐性、舞蹈性很强的曲目和牌曲,还可作歌舞表演来演出。有的二人台曲目有说有唱,有的加进串话以说为主,最能逗乐观众。如“王婆骂鸡”“王成卖碗”中的王成、“探病”中刘干妈的表演,就属于说唱型的曲艺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二人台也有了板眼的变化,旋律上也有了花腔。曲调性更强,表现思想更细致,刻划人物更为深刻。一生一旦、一丑一旦的表演,加之乐队文武场分工明确,人物出现众多,剧情曲折复杂,二人台已由民歌、小戏发展为戏剧了。如“五人走西口”“方四姐”“闹元宵”“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卖蔗糖”“探病”“姑嫂挑菜”“兄弟挎嫂嫂”“卖菜”等二人台传统节目,就是这种类型。民歌、歌舞表演、曲艺、戏曲这些称谓是二人台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特征的体现。所以二人台是含民歌、歌舞表演、曲艺、戏曲等形式的一种民间综合演唱艺术。 二人台剧目内容相当丰富,题材极其广泛,尤其是表现青年男女纯真爱情和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内容居多,如“走西口”“打樱桃”“姑嫂挑菜”“卖菜”“探病”“五哥放羊”“打连成”“挂红灯”“刮大风”“崖畔上开花”“十里墩”“扇子计”“送四门”“四哥揽工”“十爱”“进兰房”“下山”“叹十声”“牧牛”“探小妹”“栽柳树”“卖胰子”“掐蒜薹”“张生戏莺莺”等。表现劳动人民反抗精神,揭露、咒骂封建统治阶级剥削的实质,诉述心中不平的内容有:“王成卖碗”“借冠子”“调兵”“转山头”“打金钱”“遭年馑”(卖老婆)“苦连天”“方四姐”等。表现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有“三国题”“珍珠倒卷帘”“绣花灯”“画扇面”“撒金钱”“八仙庆寿”(红云)等。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和劳动内容的有“十对花”“对花”“四大对”“十样景”“报花名”“五月散花”“压糕面”“打秋千”“放风筝”“偷南瓜”“偷红鞋”“劝世人”“尼姑思凡”“盼娶妻”“盼女婿”“怀胎”“种洋烟”“水刮西包头”等。 很多神木人都是听着二人台长大的。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把那些传统剧目来来回回不知听了多少遍,但好像总也不会腻似的。有些资深二人台迷,甚至熟悉到能听出戏台上演员唱错的某一个字。那时候,二人台绝对是深入人心的。村里收场时唱,店铺开张时唱,庙会时唱,正月十五时唱,直唱得大人小孩们咧着嘴笑,伴着夜空中的星星进入梦乡。只要二人台演员来了,村里人顾不上吃饭,搬上个小凳坐在会场。有时人太多,有些年轻人干脆就站在树杈上去看。乡亲们打扫出最好的房让演员住,拿出好饭好菜来招待演员。这些靠唱二人台养家糊口的艺人们,靠着两条腿,走村串户,带着浓浓的乡音,坐在你家的热炕头上,叙述着外面的世界。 二人台是祖祖辈辈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一种糅合。二人台里有放羊汉站在高山圪梁梁上放肆粗犷的情感吐露,有纺线线婶子、大娘边纺线边悄悄抒发内心秘密的吟唱,有遭受苦难悲痛欲绝的放声哭诉,有青年男女柔情蜜意的甜美欢畅,有无处诉说的压抑和隐忍悲凉……这些源于民间的所有山曲、民歌承载了太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