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古称“春龙节”“春耕节”,其中流传最广的叫法为“龙抬头”节。传说当年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得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在大山之下。黎民百姓为感谢龙王降雨大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帝,于农历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至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对老百姓而言,农历二月初二,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另外,与古代天象有关。二月初处在惊蛰之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在神木,“二月二”是从二月初一开始的。对于农家人而言,开始尤其严谨、隆重。借助这一吉祥的古老意味,在初一的时候,大人、孩子都要剃头理发,当地方言称“揭龙盖”,或叫“剃龙头”。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所以大人理发,为的是辞旧迎新,给家庭带来好运;小孩理发,则为健康成长,出人头地。在这天,家家户户都有吊枣串的习俗,就是把干草节、大蒜瓣、木炭条、小纸炮、大红枣用线串在一起,下垂红布条,拟龙的形象,挂在窗前、门口和小孩子的背后,以求驱邪保平安。 ![]() 缥缈的“龙”和灶里的“灰”是“二月二”的主旋律。初一晚上,古老的习俗即将展开。首先是围灰城,“灰”的应用也是极其讲究的。每家取自己家灶里的灰,然后用筛子仔细筛出柴草炭渣,最终取用的是筛出的细灰面儿。接下来便将细灰面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门外将自家围成一圈,呼为围灰城,主要为驱邪避虫。据说蛇、蝎、狼等恶兽见灰线就不敢靠近,绕道而行,保佑家人健康平安之意。与此同时,妇女们则显露才干,用灰线在扫干净的院面上,做鸟兽花卉,以增加节日的气氛。而另一部分则被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以备日后生病止血之需。元末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一书在描述京畿(此词出现于唐朝,是国都和国都周围的地方)地区的风俗时也提道:“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打龙眼纸是“二月二”的另一项重要活动,这项活动需要全村人集体完成。这天每个村子都要选定一家人,凡是有小孩子的人家要派出一名代表,集合于选定的人家,整晚不睡,为的是等待二月初二的第一声鸡鸣,而在这漫漫的等待期间,人们会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好不热闹。 随着一声响彻黑暗的嘶鸣,东倒西歪的人们顿时惊醒,争先恐后地开始打“龙眼纸”。打“龙眼纸”是在圆形黄纸中间打孔,每家每户各打一摞。龙眼纸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佑小孩,实质也属于迷信行为的一种,如今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另外还有拢圪针。圪针点着之后,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掉。 二月二,龙抬头,抬了头,金秋才能有个好收成。农家人这一天的讲究颇多,他们把朴实的愿望寄托在俗事中,祈盼这一年过得更加美好。这天过后,勤劳的农人们就会卸下一冬的慵懒,重新振奋起精神,满怀希冀与憧憬,投身到紧张而忙碌的春耕中。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