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面食为主的陕北地区,许多地方都有农历七月十五捏制面花的传统习俗,而在民间有着广泛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神木面花。在当地,俗称捏面人,这些面人大都五彩缤纷、栩栩如生,豪放、大气而传神,每件都可以看作是一件绝好的手工艺品。每到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面人除用作祭礼外,烘干后分发给儿孙或当作走亲串友、相互馈赠的重要礼品。捏面人这一习俗,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神木地理位置特殊,黄河、长城从县境穿过,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这里黄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交织融汇,产生了诸如民歌、酒曲儿、剪纸、面花等独特的民间艺术。而面花,更以一种独到的文化特色让人惊异。位于黄河流域的神木,农耕文化在这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相传在神农时期,我国就有人从事农业生产了。但那时的农作物只有麻子和谷子,所以在七月中旬麻谷成熟之际,人们会请求神灵保佑多打粮食。渐渐地,朝廷把祭麻谷看作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象征。在这果熟之时,人们用新麦磨面,仿麻谷之形,捏出胖乎乎的麻谷神,将其拴于庄稼地里,进行祭祀。这是捏面人的最初来源。人们也把农历七月十五称作“麻谷节”或“面人节”。神木这块土地,谷子一直是主要农作物,而用麦子磨制的白面就尤为珍贵,平时舍不得吃,只有节日里,才用最珍贵的面粉,做成最好的图形,祭天祭地祭祖宗,敬神驱鬼护儿孙。渐渐地,捏面人演化成妇女的一种技艺的展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 “面花”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代《东京梦华录》等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东京汴梁城制作、出售各种面花的情况。明代的《宛署杂记》中,还记录了南阳一带农村,每年的农历正月,为了祈祷来年的粮食丰收,用面粉做成各种面食,称为“果食”,“花样奇巧百端”,相互赠送并将这些面食挂在田间地头,以犒劳天地之神。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神木人都要捏面人。有些捏得多的人家,甚至会开展互助合作活动,今天都到我家捏,明天都去他家捏。而此时,最兴奋的莫过于孩子们,不仅因为节日欢乐的氛围和参与捏面人的奇妙与好玩,更加重要的是这些面人将是他们的零食,尤其在乡下零食匮乏的地方,晒干后的面人备受孩子们的青睐。有些人家给孩子捏出上百个面人来,作为他们下半年的日常干粮。 捏面人成了神木人的习俗,是女人智慧的折射,也是乡下人福禄的象征。谁家捏的面人多,面人白,形象美,说明谁家的俊女子巧媳妇多;谁家捏的面人少,面人黑,形象丑,说明谁家女子少,光棍多。女孩子从小就跟妈妈学捏各种各样的白面人。有的女孩子长大订婚时,送给男朋友的礼品就是那晒干的白面人、白面牛、白面虎。面人不但可以充饥,还可玩赏。 ![]() 从神木面花的外形特征来看,取材广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甚至神话传说中的都可以在妇女手中被夸张、艺术地具体捏制出来。主要可分为人物、鱼虫飞禽、花草三大类,比如传统的串莲生子、爬娃娃等充满了多子多孙的美好祈愿,比如蛇盘兔、飞鸟、游鱼等造型,传神、大气,象征意蕴非常丰富。面花中充满了对这块土地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面花的内容牵涉到敬天地神灵、驱鬼、祭祖、婚嫁、护佑儿孙、惠赠亲友等几个方面。蒸好的面人先要祭祀大地,人才可以吃。人吃了敬神的面花,便可消除一年的灾难;大人把面人用绳子串一串,挂在孩子脖子上,护佑着儿孙平安成长。婚嫁时,男方家得蒸一对面人,用红线绳拴在颈部,然后由订亲的男子送给女方,以联络感情,强调拴定这门姻缘。 捏制面花除了水、白面和碱外,还需要案板、碗、刀、锥、剪、梳子、竹筷、火柴棍和做眼睛用的红花椒籽、高粱秆、食用色素等。和面时要掌握好水温,入碱要均匀,面和好后,放入粗瓷盆里发酵,也叫醒面;等面醒好后,揉面时要看面的干湿度适量加入干面,要反复摊、压、搓、揉,要看到面团表面光洁,不能有裂纹和面褶,这样才能更筋道,可塑性强,蒸熟后面花表面不起泡,没沙眼,不易干裂破损,而且色泽鲜亮口感好。捏面花很有讲究,凡是怀孕、有病、作风不好的女人不捏面花。制作面花时,先将面分成几块,按心意确定面花的比例,然后分别再将面块各揉一遍。大形做成后,用剪刀剪出手和脚,然后把眼籽加上去。面花做好后,不能放在过于通风的地方,否则会裂开。面花入锅后,盖好锅盖,水烧热后约20分钟,面花便蒸熟了,从锅里拿出来,分别用筷子点上红点,在太阳好的日子里,把面花摆在笸箩上,翻晒到全干。这样,面人就可以存放很长的时间也不会走味,不会霉坏。 这天,神木人除了大量捏面人之外,还要带着捏得最好的一些面人及其他食物,去祖宗的坟墓上,上香烧纸,表示即使是逝去的人在地下也应该过节。 神木面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它不只具有祭祀和亲朋互赠等实用价值,它本身有着很高的美学和科研价值,承载着陕北人文历史和这片土地人类生存的精神信息,是研究陕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