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 十 大 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对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沙峁镇紧抓这一机遇,深挖镇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将各村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乡村文旅的致富引擎逐渐被点燃。今年春节,沙峁镇各行政村举办了形式各样的春节文化活动,让春节充满了“年味儿”:刘梁峁村刘家沟小组大年初六的“村晚”,刘家坡村的大秧歌、元宵民俗晚会,沙峁、石角塔、李家塔等行政村的大秧歌从大年初二扭到了正月十五,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正预示着乡亲们渴望的美好生活正在实现......菜园沟村村民刘外霞的投稿全面介绍了菜园沟村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从中可以感受到沙峁镇过年期间的那股浓浓的“年味儿”。 ![]() ![]() ![]() 总觉得菜园沟村的元宵节是最具有年味、最热闹的,可能因为见识局限,也可能是有一份乡情在里边。我仔细想了,这些原因都有,但最主要还是因为菜园沟村的元宵保留和传承了很多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分别有敬神、排门子、秧歌出街表演、九曲灯游会、二人台表演、放烟花、打火等。越是传统的东西蕴含的年味越浓,在传统文化中找年味一找一个准。 ![]() ![]() 很多地方都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但是他们的活动单一且分散,如元宵节的神木,你需要跑到东山九曲黄河公园转九曲灯游,烟花秀又在别处,看戏要到大仙庙,也不知道哪里有二人台表演?活动分散很难全览其貌,加之堵车移步换景又困难,所以在神木欣赏元宵节活动的时候不得不做出取舍。相比你欣赏到单一的活动来讲,菜园沟元宵节的活动算是众多的了,众多的活动自然要比单一的活动给人带来的年味多了,就如同一桌大餐给人们带来的味觉乐趣自然是一盘大烩菜无法比的。 ![]() ![]() 为了每年有新的大秧歌和文艺节目呈现给观众,秧歌队年前就开始排练了,排练是一年一度元宵节的前奏。时间紧任务重,王导和队员都很辛苦,秧歌主家提供瓜果零食给队员补给,我们认真排练,累了休息分享零食,开心唠嗑,排练场不断传出欢声笑语,幽默的人年年有,秧歌队员里尤其多。都是一个村儿的加上不同年龄段的队员都有,每个人都能找到伴,因此排练也算大家聚会。每年正月十五过后,有些人一年就不再见面了,所以排练就悄悄地被大家伙期待着。当然也存在困难,大家的时间不统一,排练总会被耽误和拖拉,或者是给导演带来重复的工作,这个问题经常困扰着排练进度和效果。没办法啊,队员们都有自己家庭和工作,要敬重神灵,更要敬重生活! ![]() ![]() ![]() 今年的排练还得到了神木电视台的报道,记者采访了秧歌队指挥和村副主任,我也有幸作为老秧歌队员被采访。参与元宵节的活动既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又给村民增添了过年的喜庆,也锻炼了身体,何乐不为呢? 习俗一:敬神 敬神,应该是菜园沟村元宵节的由来吧,我们都知道在愚昧落后的年代里,人们征服自然灾害及疾病的能力很有限,于是就产生了膜拜,人们普遍膜拜超自然的力量,便有了神灵。有了神灵就有了寺庙,寺庙在中国普遍存在,尤其是农村,一个村子至少有一个庙,多者还有几个。古代神灵就是百姓的精神图腾,人们向神灵祈求平安健康,求神灵保佑生产。我们元宵节的敬神就是祈祷神灵保佑村里家家户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病无灾、平安健康。这已经是我们菜园沟村祖辈传下来的一种民俗了,老百姓怀揣着纯朴善良的愿望,祈盼来年一切都顺当,我们的元宵节也是本着这样的善念从古至今将这种习俗延续下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及家人平安健康,我们都是心怀这些美好愿望而参与其中的。 ![]() ![]() ![]() 不参与秧歌敬神活动的村民也有同样的期盼,于是就花少许钱买庙里的花馍馍吃,期望有同等效果,花馍馍生意还挺火。有需求就有供应,每年都请村里茶饭手艺好的妇女来捏花馍馍。 ![]() 茶饭手艺好的妇女被请来捏花馍馍 ,茶饭手艺好的男人会推选为给秧歌队成员做饭的会首,记忆中会首做出来的饭就没有不好吃的,尽管庙会期间有不动荤的饮食习俗,但是会首们能用黄油做出我们永远难以忘记的味道,也永远想念的味道。说实话我们吃的不仅是美味的饭菜,更是一种气氛,一句开饭了迅速就会有一群人围住一大盆饭,朝着大盆不断挥舞大勺,一盆饭分分钟就能见底的气氛。一个朋友说她正月里,曾在佳县白云山用破老瓷碗拥挤无比挣抢着舀来的一碗绿豆饭格外香。我信!因为那种气氛我有深刻的体会,毫不夸张的说每年体会了这种气氛才算圆满的过完了年。 习俗二:排门子 正月初十到十三是秧歌队排门子的日子,秧歌队敲锣打鼓给每家每户送去平安和祝福,届时每家每户好吃好喝放炮迎接,还要施舍布施给庙里。 ![]() ![]() 村子大人多,居住又分散,排门子的队员每天微信步数接近两万,队员们一边说累一边说正好减肥。一路遇坡爬,遇沟下,久住城里,这既是一种体验,也是见见村里的人机会,看看人家新装修的院子,感受他们生活的变化,品尝他们提供的美食,也算一路逛吃逛吃。 排门子队伍中还有数个小孩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了解体验了传统文化,也锻炼了身体,这样的实践活动给孩子的教育是课堂教育有益的补充。 习俗三:扭秧歌演出 正月十四、十五秧歌出街表演。秧歌队员服装大红大绿,还配有彩色的伞和扇子,浓重的彩妆,装扮极尽鲜艳。鲜艳的颜色与高雅大气无缘,但是在我们村里就这颜色接地气。我们的秧歌表演有了王导之后就变成了传统秧歌加新秧歌的组合,而且每年都有主题,去年是“军民大生产”,今年的主题是“守住红色土地上的农耕文化”。 ![]() 十五中午的秧歌演出现场,天骏老师的一首《亲亲的二人台》将气氛推向高潮,周经平老师献唱《赶牲灵》。感谢二位老师,更感谢秧歌队主家杨建军,是他的影响力才有幸近距离看到了二位老师的友情助演。 展现一下我们秧歌队成员吧。我们当中有医生、教师、公务员等,也有各种技术工,更有做生意的大小老板,还有种地的农民,我们做到了工、商、农民的大联合。 习俗四:二人台表演 二人台表演从十三晚开始直到十五,二人台表演大小好赖有五场戏。分别有二人台小剧、舞蹈、三句半、说书、小品、戏剧选段、民歌演唱、独唱等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演员几乎均来自秧歌队,演出水平高低不同,但都能给大家带去欢乐。 ![]() ![]() 习俗五:打火 正月十五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家家户户就陆续燃起早已准备在大门外面的葛针(干了的酸枣树)堆叫打火,葛针在农村的存在是丰富的,打火的材料既不是其他木柴也不是黑炭,因为葛针易燃火苗窜的高、燃的又旺,还没有烟雾不影响人的视觉和火苗的颜值,葛针被选为打火的材料这是古人的智慧啊!今年天价酸枣让一些人对葛针树进行了野蛮的近乎断子绝孙的获取,好在葛针树根本不害怕这一套,给个春天就又是一条好汉,否则我们再要欣赏到旺火就危险了,应该感谢葛针树这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我们也更应该学习它顽强的拼搏精神。 ![]() ![]() 旺旺的火苗寓意生活红红火火,我们打的不是火,是旺旺的生活,我们烤的也不是花馍馍是儿时的记忆。打火、放炮、跳火、烤花馍馍,我们心心念念在追忆过去。 习俗六:转灯游会 打完火之后随着秧歌队手持香火开始转灯游,今年的九曲灯游场地也现代化了,用水泥砖硬化了,再也不用边走边闻着混合了泥土和香火味道的空气了,灯游会场面也明朗了、清晰了。主家担心这样的改变失去传统的味道,因此灯笼依然用彩色纸手工糊成,内置点燃着的一支蜡烛浅插在底部的黄土里。 ![]() 道路两旁以及树木上都用现在的彩灯彩门装饰了,但是和过去一样用彩色纸写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字样的彩门依然悬挂。经济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村里的元宵节活动创新不忘守旧,保留了一份年味让我们寻味和追忆,这才叫守的初心方得始终。 习俗七:放烟花 转完灯游会,紧接着就是约半小时的烟花秀,礼花为节日增添喜庆是不二的选择。生活好了,人们不仅要吃的好,还要玩的好,烟花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人们仿佛用弥补失去的方式来庆祝正常的生产生活终于回来了。 ![]() 提起热闹的元宵节就不得不说今年的秧歌主家杨建军了,我们叫他杨总。他是村里事业成功的人群中数一数二有影响力的人物。接触中他做人低调、谦逊、做事沉稳、谨慎,情绪平和、待人周到。最大的特点喜欢夸人,肯定别人的付出,尊重不同的性格,虚心请教,倾听不同的意见,他的情商是需要竖大拇指的。集诸多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杨总,不正诠释着一句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吗?顺便祝杨总家业兴旺,诸事顺利。 为期一周多的元宵节圆习俗活动圆满完成,需要的是多方的努力和付出。首先是秧歌、灯游会主家的妥善安排、部署及全程的跟踪管理,还有多位会首的辛勤劳动以及所里秧歌队所有成员的辛苦表演。 ![]() 热闹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各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事业,而每年又不得不抽出一周多的时间来完成这一系列活动?这个矛盾该如何调节?怎样解决?这是个难题!也是秧歌队的一个顽疾。期望能在村“两委”的牵头下群策群力、下功夫、花大力气尽快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我坚信任何困难,方法总比问题多。 ![]() 怎么样?这就是我们村的元宵节,没有点动静怎敢惊动你!来吧保证让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满满的年味,如果您错过了今年的元宵节,那请您明年的正月十五一定来一趟菜园沟,让我们一起欢度元宵。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