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话说神木 发表于 2023-2-24 14:46:5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以来,婚姻就是每个人的头等大事。神木的婚俗历代相传,礼仪繁多,城乡有别,多带封建迷信色彩。和中国的很多地方一样,神木男女婚事是父母左右的,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过程一般有订婚、探话、催妆、嫁娶、回门等程序。

订婚古称“放话”(或“问名”)。先择门第,请阴阳(风水先生)掐算男女生辰八字。若二人八字相合,经由媒人撮合,互送庚帖并赠女方首饰为信物,表示双方从此结亲。其间,凡事皆有媒人撮合,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待双方家长认可,择吉日举行订婚仪式。

订婚仪式一般由男女双方各自举行,邀请部分至亲参加,当然也有男女双方的亲属合在一起举行的。订婚时,农村人一般用油糕粉汤招待宾客,城里人则在饭店订餐,招待亲朋。

媒人是订婚仪式里不可缺少的人物。订婚日,媒人要宣布“彩礼”(双方家长提前议定的钱物,钱物的数须是带八的好数或是八的倍数)及定亲衣物,并从男方家长手中接过彩礼和衣物交与女方家长。一般彩礼要在订婚日交清大部或全部,如果男方经济不宽裕时,双方可以协商,先交部分彩礼,剩余的到结婚前全部交清。如今,男方通常把“三金”(戒指、项链、耳环)送给未来的媳妇,作为订亲信物,或作为未来媳妇的彩礼钱,折现。

而女方这边则要根据情况退一定的彩礼(也是带八的好数)给对方,表示礼尚往来的意思,并通过媒人送新女婿鞋袜、裤带、帽子。在民间,人们将送新女婿的鞋称为“稳跟鞋”,裤带称为“长命带”。“铁头帽子稳跟鞋”,示意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

订婚后,男到女家、女到男家走动也就名正言顺了。逢年过节互送礼品,如同一家人。这时,男方家长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候结婚的问题。当男方权衡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后,“探话”就势在必行,即择定吉日,约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提出婚期。



探话时,所有的彩礼都必须悉数给齐。有时一次不成需再次协商,经双方同意后,婚期就正式确定下来。

探话之后,迎娶之前,男女双方家庭要开始一系列的婚礼准备工作。其中“催妆”“过橱柜”是迎娶日前必须完成的重要婚嫁程序。男方提前将新衣物送至女家,称“催妆”;女家将备置嫁妆及亲友所赠衣、柜等物品送往男家,叫“过橱柜”,意在催嫁。乡间女方操办嫁女喜事,常须男家送米,名曰:“曲米”,用作酿酒,实则借故索取彩礼,故戏称“缺米”。

亦有外加鼓乐、烟酒钱者,又叫“花红”,所以俗称“送曲米”。

传统的婚礼一般历时三天。佳期前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晚上有鼓乐吹奏,称“安鼓”。第二天娶亲,旧时男家备彩轿、骡马,选舅家一人(称“龙头”)姑表亲一人(称“驮客”)组成迎娶队,总称“娶戚”,需凑单数,再由近房叔辈(称“老主家”)率领,带鼓手、轿夫、马童(一般由晚辈儿童充任)同往迎娶。娶亲的队伍很壮观。新娘骑的毛驴颈上挂着铜铃铛,头上系着一朵大红花,驴鞍上搭着鲜红的新婚被褥。新娘头上盖着红盖头,脖子上围着红围巾,身穿红色外罩,外披当时最时新的小氅,脚穿红色绣花方口鞋,露出红袜子,最为引人注目。拉驴的是婆家外甥,左右由娘家哥哥和弟弟护着,一前一后是骑着毛驴迎新娘的婆家嫂子和送新娘的娘家婶子(姑不迎,姨不送,妗子引的黑柳棍,嫂嫂送到了米面瓮),迎新娘与送新娘的男子紧随其后,看热闹的孩子红着脸蛋、流着鼻涕,跌跌撞撞跟了一大群,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娶亲队伍要一路奏乐直到洞房窑。农村有这样一些规矩,洞房不能设在自家,新郎也不去新娘家娶亲。洞房(俗称账房窑)一般布置在邻家。

给新娘“握宝”后,新娘刚 刚“下马”,一群乞丐抢先说喜得喜钱:“凤凰出土太阳开,旁边遇上送喜的来,送喜的来得不迟也不早,单等新人来下轿。新人下轿贵人拜,一拜拜起八宝龙凤来,生的男是状元,生的女是秀才,两家老主家恭喜发财!”说喜声淹没在不太长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将军令》鼓乐声中。迎亲队伍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

等大家把娘家嫁妆(如大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毛毯、电脑等)都搬上男方家的运输车装好后,新娘就要出阁了。女方也由同类人选组成队伍,送至婆家,人数多于男方娶戚队,且是偶数,称为“送戚”(西北乡风,以送戚人多为势重)。

临行前,以迎亲老主家撒铜钱(俗称妹钱)为号,一时鼓乐吹奏,鞭炮齐鸣,新娘的母亲大多会因不舍哭泣,弟妹争相拾钱,甚是热闹。
途经村庄常有当道献茶敬酒以示贺意者,名曰:“种路”,或称“邀宴”。主家常以邀宴之多为荣。抵家之先,“龙头”须提前返回报讯,及彩轿进门,香案已设庭院正方。先由新郎拜祭天地,次请新娘“握宝”(将有银元或首饰之类的红布包递于新娘手中),然后由新郎婶、嫂相搀下轿扶至洞房炕隅(也有送戚兄长直接背的、抱的),揭开红盖头,将男女发辫搭于一处执梳三通,名之“结发”(一些地方在门槛处进行,俗称“拦门上头”),最后面向吉方的炕桌灯斗背坐,称“背灯斗”。 新郎新娘拜了天地,进洞房的那一刻,听见炸糕角的热油锅“吱”的一声响,这叫“香天喷地”。随后洞房里拥进许多媳妇、姑娘、小孩,摩肩接踵,都想挤进炕沿看新娘俊不俊,胆子大不大,再看新娘的嫁妆:衣服、布料、鞋、鞋垫、针簪和烟袋,推断新娘巧不巧。屋里的人眼睛老半天离不开新娘,并且互相窃窃私语,挑剔地品评着新娘身上的一切。新娘招架不住这看人的功夫,背对大家,羞得不敢正视一眼,人人饱了眼福才满足地陆续退出去。

当天晚上,等星全了才举行上头仪式。新娘和新郎背靠着背,儿女双全的婶娘将新娘的头发搭在新郎头上,边梳边说:“一木梳梳一尺长,好比织女配牛郎;二木梳梳二尺长,夫妇二人寿命长;三木梳梳三尺长,姓刘的跳过姓贺的墙。”意为结发夫妻,白头偕老。



随后,姑夫、姐夫、姑舅、两姨以及结拜兄弟开始闹房,地上、凳子上、桌子上、锅台上都站满看热闹的人 。俗语说:洞房窑里没老小。第一轮由新郎介绍新娘称谓,并给闹洞房的敬酒点烟,闹洞房的人都爽快地抽烟喝酒,只是新娘给新郎点烟看酒时,众人逼新娘说“哥哥抽烟”“孩子老子的喝酒”。一般新娘和新郎生分的,张口结舌说不出口,坐在炕头的媒婆好说歹说,才过了这关。第二轮,敬酒敬烟,闹房的想方设法耍笑新娘。点烟时,姑父叼着烟,左躲右躲,还找借口说新娘燎了他的胡子。两姨们偷偷地在烟上施了“魔法”,烟被折或烟嘴浸水,新娘横竖点不着。姐夫们暗暗地在烟里插上一个小鞭炮,“嘣”一声,吓新娘一大跳。敬酒时,闹房的故意不喝酒,为难新娘说“孩子他姑父喝酒”“孩子他伯伯喝酒”,不胜酒力的以酒曲代饮酒。新娘第二轮给二哥敬酒,众人七嘴八舌,结拜兄弟提议新娘说“胡萝卜切坨坨,你妈是我的亲婆婆。”新娘忸怩了半天,总算说了。第三轮要求说“公鸡尾巴长,找了女婿不想娘。”新娘咬紧门牙死活不说,媒婆陪同劝说,新娘借题发挥:“公鸡尾巴长,找了女婿还想娘。”地下的、炕上的不依不饶,洞房窑里烟雾缭绕,哄堂大笑,尽情享受逗新娘的欢乐。直到新娘痛快地说了姑舅们所提出的令子:“下炕墙上贴喜对,你们走了我们睡。”闹洞房才圆满结束,所有闹洞房者给新娘赏些“闹房钱”。

约莫闹洞房的人退去之后,新郎母亲拄着擀杖,父亲肩上搭着装有儿女馍馍、枣和花生(意为早生贵子)的褡裢,从自家出发,一路走,一路送儿女:“一擀杖,两擀杖,有的儿女都赶上,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白女子,黑小子,跟上娘娘吃饼子。”到了洞房窑,把吃的从门缝塞给儿子与儿媳分吃,他人不得食用。

送完儿女,新娘累了一天也不能消停。一群爱热闹的人悄无声息来到洞房外偷听新郎新娘的悄悄话,俗称“听门”。有的耸着肩,筒着手,流着鼻涕,蹲在窗外敛声屏气地耳贴墙壁偷听;有的踮着脚尖,手指头蘸着唾液,在纸窗户上戳洞偷看,都想捕捉新婚夫妇洞房花烛夜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添油加醋,作为茶余饭后娱乐的笑料。

第二天早上吃过饸饹,由吹鼓手迎新娘回婆家,石头窑面上挂满五颜六色的礼帐布料,布料上面缝着彩色方块纸,写着“婚姻美满”“喜结良缘”“永结同心”等大字。院子里,桌上早已摆好烟酒,准备举行隆重的认大小见面活动——磕头收礼仪式。

从洞房窑出发,由吹鼓手敲锣打鼓开路,新郎姐夫带头,二哥跟后,新娘提着一串花花绿绿的针簪和烟袋,前后是婆家婶娘和嫂嫂,左右是新娘娘家哥哥弟弟,随后跟着一群凑热闹的乡亲们,沿村庄慢慢地转一圈。新郎姐夫让村里能耍笑的小伙子用锅底黑拌猪油,糊成古戏包公脸,揪耳朵的、抹黑的、搂腰的、掏钱的,真是千姿百态,热闹非凡。临近当村人多的地方,吹鼓手们顿住移动的脚步,一动不动地站下来顶住吹,十指飞快地摸索着唢呐杆上的眼孔,腮帮子随着运气,时而鼓起,时而塌陷;唢呐碗子时而仰面朝天,时而弯腰伏地;两杆唢呐时而面对面吹,时而背对背吹,欢快、嘹亮、激情、奔放的鼓乐,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活跃了,句句是喜庆的倾诉,声声是吉祥的表白,吹出欢天喜地的好日子。

所有看热闹的男女老少和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最后云集于大院,里三层,外三层,把大院围得水泄不通。围观者为了看清认大小见面活动的热闹场面,男子汉脖子上架着小孩,妇女抱着小孩,连树杈上、磨盘上、猪圈墙上都站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由婚礼主持人按一冰公(媒人),二毑家(娘舅家),三姑姑,四姨姨,五亲朋,六家下的次序一家一家提名,上一家敬酒递烟,在盘里放喜钱,吹鼓手吹打《喜盈盈》的曲子,长辈接受新娘和新郎磕头,平辈和晚辈鞠躬施礼。最后轮到公婆,新娘给新郎母亲系一对针簪,一个人人的,一个顺带的,代表日后婆媳相处仁仁义义,顺顺气气。给新郎父亲系一个烟袋,烟袋里装一盒香烟,新郎父母分别递给新娘一个“袁大头”。

认大小见面活动完毕,新娘才踏进婆家的门,开始坐席,这是娶亲第四顿饭,也是最为排场的一顿宴席。

每一盘大炕摆两张低方桌,桌子上摆满红烧肉、白肉、肉丸子、酒腌枣、南瓜子、虾片等,虽说数量有限,花样不多, 也要凑成七碟子八碗。主食是馒头、二米饭(大米和黄米),主菜是肉烩粉。按长幼辈分和尊贵程度,分男女、分批次安排入席。

送女的,毑家是最重要的客人,坐头席,席间能说会道的总管来表礼:“山水圪

随坡坡,镌头打得土钵钵,敞豁子院土打墙,边顶院边顶场;粗面子石窑泥抹缝,亲亲们不知家里怎么俊;古时窑,黑圪洞,要吃旱烟还得揣一阵;粗高桌,旧板凳,板凳不得好铺衬,坐得亲亲们屁股疼,还说亲亲们不稳重。窄窑小炕,炕上安个小磨,不搬个亲亲们圪蹴小坐,搬个蜒起十坐,柳木桌子波浪筷(高粱秸秆筷子),要动筷子酸咸菜,米汤面汤咸菜汤,不知亲亲们喝见哪味香?” 他诙谐幽默的打趣,把人们带进热烈喜庆的气氛之中。家里亲朋满座,吃着、说着、笑着,不时传来“二人好呀,四季财,五魁首……”行酒猜拳声,还飘扬着随编随唱的酒曲儿——“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喜鹊鹊门上报喜来,梦也不梦贵客你今儿来,三杯杯烧酒表心怀。”院子里,轻柔、舒缓、悠扬的席头曲《慢一郎》吹奏开来,让人如沐春风;之后,过一鼓吹一曲,过三鼓,三吹三打,《上南坡》《狮子令》《大摆队》一曲高于一曲,令人热血沸腾。激昂高亢、锣鼓喧天的收尾交响乐《扫边》奏出娶亲的最强音。

饭后,给村里每户人家端饭,分享娶亲人家的快乐。

第三天早餐后,新娘理发开面(即去掉面部及颈后汗毛),束髻妆饰(多用戏装凤冠、霞帔),在婶、嫂两位陪同下立于前庭,举行典礼。司仪以家长、尊亲、辈分为序,按其称谓将参加婚礼者逐个呼出接受参拜(俗称“站大小”),受拜者须赏钱还礼。之后二次宴请宾客。酒过三巡,菜上十碗,宴罢送过亲戚,婚礼就结束了。

新娘在婆家住七八天(有的住九天)后,岳丈须亲邀新郎、新娘来娘家居住相同天数,古称于归,俗称回门或坐八天。其间,双方家族均行宴请。次年正月,女婿登门以白馍向女方家宴请者回礼,并由岳丈带领拜见村中老小,叫作“拜妻家”或“认大小”。

神木人结婚办喜事既大方又喜庆,既隆重又讲究,很有特色。虽然有些地区已经革除与新时代不太适合的婚俗,如:蒙盖头、踩红毡、拜天地、端宝斗、上头等,迎亲队伍也已经是车队了,但大多婚俗还是被原汁原味传承下来,沿袭至今。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4 无聊无聊
折翠萍 发表于 2023-8-1 15:30: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结婚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