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地处陕北北部,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丧礼形式相互影响,各地情况略有异同,但仍以汉族丧礼习俗为主,并夹杂一些游牧民族的固有习俗。近代以来,神木厚葬之俗虽日渐势微,但遗风犹存,特别是在经济贫困地区,薄养厚葬的陋习还颇为牢固。若是年轻人去世,丧事则尽量从简。神木地区从城市到乡村,至今仍然盛行土葬。丧葬礼仪是指安葬、悼念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也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丧葬文化的载体。神木的丧葬礼仪十分隆重,与中国传统葬礼一样,大致分为殓、殡、葬三个阶段。 入殓 殓期指的是人死后至入棺这个阶段,报丧、搭建灵堂、入殓在这个阶段进行。殓,就是给死者穿衣,俗称“装穿”,也称入殓。老人去世前,儿女无论远近都要及时赶到跟前见最后一面,并给老人净身、理发、剪指甲,然后穿寿衣。净身是用毛巾沾温水从头部开始清洗到脚下,浑身洗干净。民俗认为,死者去世前穿的衣服,就是到阴间后一直要穿的衣服,因此,事先精心准备的寿衣必须在老人去世前穿好,最后入棺加盖。其间死者至亲骨肉及生前好友侍立于旁作诀,又称视含。 报丧 死者去世后,主要向同姓血亲和异姓姻亲报丧,发报丧帖或登门通报死讯均可。报丧时,孝子要身着孝服,头戴孝帽,手持哭丧棒,到了亲戚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单膝跪地叩首。但向姻戚报丧,尤其要慎重,须要由长子到死者娘家去报丧,俗称“请娘家”。沿途逢人叩头,俗称免罪(即生者为死者赎罪)。 搭建灵堂 入殓前要将灵堂搭建好,现在一般用篷布搭建成长方形房子形状,灵柩停放在灵堂北面正中,灵柩下面垫放两条硬木板凳。灵柩前放一小桌,俗称“祭桌”,祭桌上供有水果、肉、酒、馒头等祭品,还要陈放灵牌、香烛或油灯等,香烛或油灯要点燃。祭桌两边放置长凳,供孝女孝妇守灵哭祭时坐。祭桌前放一砂盆,用来焚烧祭奠死者的纸钱。灵堂前面的空地上铺设地毯或毛毡,供人们祭奠跪拜时使用。灵堂门脸两边贴着挽联。灵堂布置得要肃穆、庄重,有悲哀气氛。孝子们要轮流守灵,殡 ![]() 按照神木丧俗,殡的停放时间须在三日以上,老人去世后,须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看好日子后,才开始选择墓地,修建墓穴,准备宴请宾客的各种食材,耗时费日,灵柩至少要停放十余日。如果是冬季,停放时间可能长达月余或数月之久。 在办理丧事期间,死者的亲人和亲戚朋友要着白色丧服。死者去世后烧离门纸时,孝子、孝妇、孝女要哭。死者去世后的当晚与第二天晚上举行送灯仪式时,孝子、孝妇、孝女要哭。亲朋好友吊唁时,只要有人哭,孝女、孝妇要陪哭。出殡时孝子、孝妇、孝女要哭。民俗对哭丧哀痛的程度也有要求,子女哭悼不仅要悲痛欲绝、捶胸顿足,而且要号啕大哭,直到有人劝慰才停止。 献祭和点灯 死者去世后,要准备一个陶瓷罐,供在灵堂内,俗称“衣饭罐”。从死者去世后到下葬前的每一顿饭,开饭前由孝子、孝妇、孝女先给死者的衣饭罐里进食,或者在灵堂前撒下一些饭食,俗称“泼散”,然后,家人才能开饭。衣饭罐不能加满,因为在下葬前要在其中加入适量白酒,然后封罐、点灯,最终将衣饭罐安放在墓穴墙壁上的壁龛里。死者去世后,要做一碗小米饭,米饭要堆起来,上面插一双筷子,俗称“倒头捞饭”。还要蒸12 个小馒头,捞饭与馒头都献祭在棺材盖上。小米米汤则倒入衣饭罐里,还要献祭水果、肉、酒等。 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女儿、女婿、孝子、孝孙要守灵,鼓乐吹打通宵,俗称“呱灵”。在灵堂前专门摆一桌酒菜,称“伴灵菜”,守灵人在吃喝中度过漫长的夜晚,女婿还要抢着吃灵前献祭的水果与食物。这一习俗似乎有劝亡灵进食的意思。点灯这一习俗也是在守灵过程中进行的,小殓后,将尸体放在门板或棺木盖上,然后在旁边为死者点一盏灯。灵堂搭建好后,祭桌上陈放的油灯或蜡烛要一直亮着。 ![]() 出殡前要请娘家,叩拜娘家后才能烧斗库,动灵前要叩拜娘家,然后才能动灵。请娘家的原意主要是给娘家交代死者的死因、死亡经过、治疗过程及死后所用的葬具、寿衣及待客的筹备等。娘家一般会表示理解和同意,但也有平时对待父母不孝顺的,或死者是非正常死亡的,娘家会百般挑剔,提出各种要求,如要求更换棺材、增加寿衣等,这些要求原则上必须得到满足,否则,丧事就无法顺利进行。 吊唁 亲朋好友来哀悼祭奠死者,俗称“吊丧”或“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客人到家后,先要在灵前叩拜、哭悼。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 亲属关系较近的女性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吊唁可以在殡期的任何一天进行,亲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但大多数亲友会选择在安葬的前一天来吊唁。 烧斗库 民俗认为,人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一样要过日子,所以也需要各种设施与物品。因此,由烧纸钱扩展到烧化生产生活的一切用品,如车马、房屋、生活用品都可以用纸做成,然后烧化成灰,给死者使用,此即随葬用的冥器。在神木各地,有专门制作出售纸制冥物的手工艺人和商铺。用木棍做构架、用纸糊成的房屋,俗称“斗库”。 扬幡 神木民俗认为,死者即将告别生活了一辈子的阳间,为了让死者最后看一眼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就必须带领死者的灵魂最后在阳间大道上行走一回,俗称“扬幡”,一般安排在出殡前一天的下午进行。扬幡时,由炮手( 燃放爆竹者) 开路,随后是吹鼓手,长孙手持幡子,走在吹鼓手后面,长子抱着灵位,次子抱着遗像,率领由媳妇、女儿、侄女、外甥等组成的孝子队伍,跟在幡子后面。他们都要着孝服,亲戚朋友则自愿抬着花圈和匾等殿后。这样,由数十人组成的庞大队伍,绕主要街道行走一圈。 出殡 出殡的日子就是死者去世后请阴阳先生选择的吉日。动灵前,孝子们要到灵堂前,等阴阳先生打开棺材盖,为死者开脸,一般是用一块纸巾蘸上黄油,清洗死者脸部。开脸后,要封住棺材,直到下葬不再揭开棺材盖。然后,孝子们烧纸叩拜。祭奠完毕后,用绳索捆绑棺木,还要在棺木盖上绑一只老公鸡,俗称“引魂鸡”,到坟地等棺木下葬后放生。长孙扛着引魂幡到墓地。动灵时,孝子、孝女、孝妇要一路哭丧,儿子跟着灵车到墓地,女儿与媳妇则搭乘其他车辆前往墓地,近亲如娘家要安排车辆接送到墓地,其余亲戚朋友可自愿到墓地,但车辆需要自备。 ![]() 出殡前的另一项重要礼仪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的瓦盆摔碎。摔盆者只能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亲属关系最近的人。死者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 葬 下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到达墓地后,事主再次整理墓坑,将衣饭罐放置到墓坑壁上的壁龛里,点亮长明灯。在鼓乐与哀哭的混合声中将棺木徐徐沉到墓底,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然后,盖好预先准备好的盖板,由长子将挖墓坑时的第一锨土填到棺材盖上,然后封土起堆,插上引魂幡,摆好墓门石。 ![]() 民俗认为,人死后的第三天,其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为此,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俗称“过三天”。死者去世的第一、二晚,要送灯,届时,邻里乡亲如约而至,与家族成员一起组成庞大的送灯队伍为死者送魂。葬礼以后,有七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天为一祭日,祭奠一次,称“过七”,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第七个祭日称“尽七”。民间十分重视“尽七”的祭祀,届时孝子、孝妇、孝女都要前来祭祀。 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第一百天和一周年也要进行大祭,祭奠方式与“尽七”相同。死者安葬后的第三天,孝子、孝女要到墓地祭奠,俗称“伏三”。伏三的时候,也要供食、烧纸钱。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