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味道有着永恒的眷恋。但时间久了,吃习惯了,这种被记忆发酵出来的滋味就历久弥新,岁月愈久,味道愈浓。粉糊糊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成为神木文化的一个符号,更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饮食名片,被纳入到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粉糊糊,不仅品尝了这道传统美食,而且还领略了魅力无限的饮食文化。 苍苍麟州,悠悠云川,南通延绥三秦沃土,北畅内蒙古河套草原,西屏灵夏要冲,东扼晋阳之险。因地理环境特殊,神木的气候和水土也和别处大不相同。因此神木人所迷恋的滋味和别处迥然相异,粉糊糊一直是神木人四季常吃的美味。 神木县是传统的杂粮产区,谷子、糜、黍、玉米、高粱、豆类产量颇丰。“食在神木”,是对神木饮食文化最中肯的评价。今天,粉糊糊制作在神木仍然是一个传统手艺。长久以来,这里的人们无论婚丧嫁娶,或者逢年过节,都要喝上一碗酸中透甜的粉糊糊。 武二宝在神木已经是一个口口相传的活字招牌,要想喝上一碗正宗的粉糊糊,你必须到武二宝那儿去。从开门营业起,武二宝店内往来的顾客便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外地客人,都在品味着这道独具神木历史气息的特色小吃。粉糊糊比起神木的其他美食多了些许传奇色彩,传奇之处在于它的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和难以掌握。 ![]() 选豆。粉糊糊的原料是绿豆。粉糊糊的制作在选料上是大有讲究的。首先它必须采用纯正的一级绿豆,而且这绿豆必须颗颗均匀,粒粒饱满,如果掺杂了杂豆和坏豆,就会影响口感。先将买来的绿豆用水洗四五遍,然后倒入缸中,加水浸泡,泡到以绿豆破肚为宜,这个过程需要一天的时间,为的是磨出来的粉浆更细,口感更好。 磨浆。一天过后,将泡好的绿豆倒入磨浆机中进行打磨,这个过程称为“推浆”。现在用磨浆机,磨十几、二十分钟就好了。现代化的磨浆机,可以自动把绿豆淀粉以及其他的杂质与发酵用的原浆区分开来,更好地保证了细致的口感。将磨好的原浆倒入缸中沉淀。 发酵。人类巧妙地利用发酵原理,制造出了具有独特风味的发酵食品,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居住在土耳其高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就已经制作和饮用酸奶了。粉糊糊发酵的时间很是关键,发酵的时间不同,导致最终口味的不同,所以这也是武二宝粉糊糊做得好的原因之一。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等待,绿豆粉浆已散发出酸味。中餐里的酸味,大多由醋带来,而粉糊糊则由谷类自然发酵而成。 熬制。先向锅里倒二三斤的油,涂满整个锅面,用火煨热。油是纯手工制作的胡麻花芥油,它自身散发的浓香,闻之可与小磨香油相媲美。油加热后,倒入发酵好的粉浆,用大火熬至70℃时,再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大米和小米。等粥沸腾后,调成小火,再慢熬一个半小时左右,这样熬出来的粉糊糊口感更好。最后把事先煮好的麦仁、扁豆和做好的肉酱加进去,就可以上桌了。好的粉糊糊味道微酸可口,咸淡正好,稀稠适宜,米豆绵软。 粉糊糊的营养成分很高,夏天喝粉糊糊可以消暑解渴,冬天则能清热温阳。喝粉糊糊也有讲究,最经典的吃法,莫过于配一根酥脆的麻花了。麻花掰碎放在粉糊糊里,粉糊糊还得趁热喝。现在人们也常和水饺、粉皮等食物搭配食用。老祖宗讲究万物平衡,干和稀,甜和咸,油和淡相搭。 神木人在清朝时便有了吃粉糊糊的习惯。民国时期,武尚珍的老爷爷武四虎,开了一辈子碾坊,粉糊糊更是家常便饭。武家经过八代人的传承,更是把粉糊糊的做法、吃法推向了极致。 粉糊糊承载着神木人美好的回忆,寄托着浓浓的情感。喝粉糊糊其实是我们了解历史、感受传统的一个非常生动的形式。神木人对粉糊糊的理解已经超出了对口感的眷恋,更是精神上的一种慰藉,饱含着对生活和回忆的永恒憧憬。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