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80年,西晋建立后,战乱频繁,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西晋初年,匈奴人内迁,遭到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不但要他们纳税还强迫他们当兵,甚至掠夺为奴为婢,不少民众陷于破产的境地,沦为流民。导致各族人民奋起抗争,眼看西晋统治摇摇欲坠,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各族人民对西晋的怨恨,顺应民心,打起了反晋的旗号,从离石派大将石勒统领三军发兵进攻西晋都城洛阳,营地驻扎在山西的柳林三郎堡。 由于石勒当过农民,曾被西晋官僚司马腾作为奴隶出卖过,因此对下层人民十分同情。他到了柳林后,治军严谨,士兵对民众秋毫无犯,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可是,由于当时战乱频繁加之自然灾害严重,群众的生活苦不堪言,军粮也成了最大的问题。石勒派出军士外出购买军粮,购得数量甚小,也只不过是些荞麦。以前军士吃饭干稀配合,因军粮紧缺,就把干饭改成稀饭,把荞麦磨碎后,熬粥喝。 一次,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凝结成块,用手压压,干硬干硬的。实在是饥不择食,饿得发慌,几个士兵就把碗内的凉荞面块扒了下来,抓起来就往口里塞,吃起来韧韧的。有个士兵提议:还不如切块吃。把荞面块切成条,洒了些盐,大吃起来,味道很不错。他们将剩下的荞面也切成长条,撒了一些调料,并加以枣醋、蒜泥,给石勒端了去,石勒吃后,大加赞赏,并让厨房试做,次日,众军士饱餐了一顿。 当地百姓闻讯,赶去军营观看,军士就让百姓尝尝看。百姓甚感美味,就模仿着去做,从此,碗饦儿就传开了。 这一传,传了好远,碗饦儿翻山越岭来到了黄河对岸的神木,并且,说法、做法、吃法也日新月异。 如今,碗饦儿早已是陕北的一种传统小吃。用荞麦面搅成糊,放在土制的瓷碗里,上笼大火蒸熟,再从碗里倒出来,故名碗饦儿。按照其成形方式来理解,正确的说法应是“碗脱”,指的是从碗里脱模出来之意。神木碗饦儿质地精软,口感独特,制作工艺传统细致,深受百姓喜爱。 ![]() 和面糊、上蒸笼、出锅、冷却、取饦、入笸箩……每一步,都是关键,在碗饦儿的制作中必不可少。前一天晚上量好要用的荞麦糁子,放在大盆子里用水浸泡起来,拌匀称了。第二天凌晨四点开始,用拳头使劲地揉搓,搓好以后,倒进面罗里,慢慢地把糊糊往下漏,这一程序比较费劲费时,需要耐心,最是考验人。将漏好的糊糊,舀到一只只碗里,放进蒸笼蒸。蒸四五分钟,打开锅盖,一一搅拌,再继续蒸。碗饦儿就是这样蒸出来的。 在碗饦儿的制作过程中,对各种用料量的把握特别重要。一是荞麦面糊的稀、稠要掌握好;二是碗中的面糊量要适中,不多不少恰如其分,才能蒸出口感一流的碗饦儿。制作碗饦儿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后的一道工序——出锅。碗饦儿要趁热出锅,直接冷却10分钟左右,再用自制的竹签片将碗饦儿取出,放置在阴凉的地方。到这里,美味的碗饦儿才算大功告成。 神木碗饦儿的做法与其他地方大同小异,但在吃法上却很有讲究,极具神木特色。神木碗饦儿是用铁片磨成的小刀将碗饦横打竖切成方块或菱形,然后加入适量的辣椒酱,浇上混有蒜泥汁的醋汤,浸而食之,味道酸辣可口。 ![]() 说到醋汤,可谓神木一绝。醋汤是神木人吃碗饦儿的首选作料。碗饦儿制作完成后,如何将它的美味彻底激发出来,秘密就在醋汤中。 醋的“酸”味不仅能提升碗饦儿爽滑的口感,还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将荞面的糙味变得细腻一些,尤其在夏天,醋汤有很好的解暑功效。 神木的醋汤是由陈醋、干姜、蒜泥、精盐、凉白开水配制而成。要配制得不咸、不淡、不酸、不辣,但又要各种滋味均似有似无,清淡幽香,回味无穷。姜水、蒜泥、盐水、凉白开水都是事先准备好,自然冷却后兑入陈醋中的。姜是多年生草本,带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可以给醋加入辣的味道。凉开水是为调淡陈醋的“酸”味而准备的。蒜泥,在以前是自己动手捣制,现在则用榨汁机榨成沫儿直接使用。至于醋汤中淡淡的咸味儿,是盐。盐可以把醋、姜、蒜的味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醋汤更加贴近神木人的地方特色口味。 清香细嫩的碗饦儿,浇上几勺醋汤,滴几滴辣椒油,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在过去,只有夏天才能吃得到。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讲究膳食保健,碗饦儿就成了最好的饮食选择。碗饦儿的原料——荞麦面,性寒,有清热润燥、凉血降压的功效,低脂低糖,又不乏矿物质、维生素,是绝佳的保健品。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