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卫生健康局 发表于 2023-5-5 09:54:08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发病主要以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每年的4月至7月是我省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节,进入5月份以后,我省手足口病疫情将进入春夏季流行季节。


健康提示

1、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2、注意手卫生,尤其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还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掌握“六步洗手法”。

3、注意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奶瓶、奶嘴及孩子常用的餐具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

4、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

5、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拖延治疗或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


6、幼托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制度、疫情报告、通风消毒等措施,发现病儿及时隔离上报,做好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发现、应对和处置。

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老鼠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将汉坦病毒传染给人。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该病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花费大,病死多。
在常有野外工作或活动的人群、学生等群体中发病率高,每年5-7月是我省出血热发病的小高峰。


健康提示

1、接种疫苗是防控出血热的主要手段,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2、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不要夜宿在果园等户外场所以防螨虫叮咬;在村周、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

3、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救诊。

呼吸道传染病






天气变化多端,要警惕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反复侵袭,常见的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百日咳、水痘、风疹、麻疹等。


健康提示

1、养成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2、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

3、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特别是症状较轻的病人应及早到社区医院就诊,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户外出游安全


五一小长假,出游踏青正当时。



外出游玩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应避免交通事故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伤害、食用野生植物中毒、花粉过敏、蜱虫和蚊虫叮咬等。


健康提示

1、出行前应提前了解气象信息,依气候变化增减衣服,恶劣天气应避免出行,同时提高个人安全意识,注意交通安全,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2、外出郊游时不要采摘、购买、加工和食用不熟悉或来历不明的山野菜、野果及菌类;同时做好防蚊防虫措施,以防蚊虫叮咬。

3、注意饮食安全,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生水。外出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4、有过敏史的人,尽量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不要随便去闻花草。外出郊游时最好带上抗过敏药品,戴上帽子、口罩和穿长袖的衣物,尽量避免与花粉直接接触。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来源:陕西百姓健康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