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 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它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进入寒露 时有冷空气南下 昼夜温差较大 并且秋燥明显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不同于白露的暑消微凉 也不似霜降般寒气更甚 寒露过后,昼渐短,夜渐长 凝露成霜,寒意愈盛。 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清,少雨干燥 北方深秋已至,露重夜凉,冬寒初露 秋已浓 秋风不动声色地穿过时光的缝隙 凝结成寒露 寄去最深的思念 带来最美的祝愿! ![]() - 寒 露 由 来 -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 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 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关于寒露,史书中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 此时的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也更多,原先地面上晶莹的露水将凝未凝,皎白成霜,带有点点寒意,故名。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伴随“寒露”而至的浓浓秋意,北方层林尽染, 南方蝉噤荷残,正是最为五彩斑斓的深秋时节。 ![]() - 寒 露 三 侯 -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元稹的“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说的就是寒露三候中的“雀入水为蛤” 一候 | 鸿雁来宾 ![]() 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 鸿雁大概是24节气中出现最多的物候了,中国古人对大雁寄托了许多情思,无论是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还是杜甫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都最足以说明古人对大雁的重视。 寒露时节,恰恰是最后一批大雁大举南迁,大雁南来为宾,古人细心留意,随时准备尽宾客之礼。 二候 | 雀入大水为蛤 ![]()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 雀鸟变成蛤蜊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其中却隐含了古人对天地的认识,他们认为此时节天地阴气重了,飞物自然应该变为潜物,如果雀鸟依然十分活跃,则说明季节错乱,将会有灾祸降临。 三候 | 菊有黄华 ![]() 寒露时节,菊花已普遍开放。 天地万物皆是负阴而抱阳,草木皆在阳气渐盛的时候发芽抽枝、结蕾开花,独独只有菊花,在阴气渐重的时候开放,此时节阴盛阳衰,如果菊花不开花,说明阴气还不够,就连土地也不能耕种。 -寒 露 习 俗- 寒露时节到来的时候,天气干燥,而在我国的南方确是另一番景象,秋雨绵绵阴冷潮湿。 因此在我国寒露时节,各地度过寒露的节气的习俗也是不尽相同的。 饮菊花酒 ![]() 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登高 ![]() 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秋边钓 ![]() 此时,饱受了盛夏苦日的鱼儿又开始活跃起来, 四处游弋觅食。尤其在“寒露”,“霜降”节气的晚秋,鱼儿为填肚越冬要贮存食料就显得更加馋嘴贪吃,易上钩、易钓获。钓者须把握住这一大好时机呀! 吃花糕 ![]() 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人间如此多娇,唯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趁秋意正浓,寒冬未至,携一二好友,赏美景,吃花糕,也别有一番风味。 愿你在春华秋实的岁月里,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日寒露,秋深露浓,寒意盛,愿君多珍重。 ![]() (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