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印记 ——评诗《找寻父亲的脚步》 文/惠建龙 今天,无意中在论坛看到一首诗《找寻父亲的脚步》,不免有所感触。这是一首回忆父亲的诗,诗人从各个不同年龄段表现出对父亲不同的思念之情,虽然“父亲”早已仙去,然而“父爱”一直存在,整首诗充满了对父亲的怀念,让我很是感动,就想把这首诗分享出来。 《找寻父亲的脚步》 ——折云霞 髫年,金钗之年,我站在元梁的玉米地里,找寻父亲的脚步,像待哺婴儿,满怀期待; 脚步掷地有声,包裹着我的稚嫩纯情身心的暖意,无限散开。 桃李年华,我站在畏怯的悬崖之颠,找寻父亲的脚步,像迷失的烟波,飘茫无定; 脚步随仙而去,漂荡过我的理智,别离如笙箫,现实或梦魇着。 花信年华,心中父亲的脚步,时离时现,只留有少许的碎片。 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哪一座,那么毫无疑问,这座山一定是“父亲”。正是这个称谓,才会让你肆无忌惮去闯荡,正是这个称谓,你将无所畏惧,即使失败,身后依然有一座“大山”在支持着你。也正是这个称谓,束缚了父亲的一生,让他倾尽全力的给予你一切。 首先第一段,诗人很小的时候到十二三岁,经常站在元梁的玉米地里寻找父亲的足迹,就像是待哺的婴儿般期待着父亲,脚步掷地有声,使人无比温暖。在这里要申明一下诗人为什么要把第一阶段写到十二岁,因为在我们国人眼里,十二岁标志着已经长大成人,并且要在十二岁生日这一天举行隆重的成人礼仪式,诗人细腻的心思一下把我带入了境界。 这一段非常有画面感,诗人站在玉米地里,仿佛看到父亲在地里忙活的景象。此时的父亲顾不上擦去额头上流下来的汗水,正弯着腰卖力的锄着玉米地,任由汗水冲刷着父亲脸上的黄尘,像是一道道沟渠顺着父亲的脸颊滴入玉米地里。此时的玉米结出了棒子,由于父亲的辛勤劳作,长势十分喜人,玉米的高度依然掩埋了父亲的身高,只听得见父亲那厚重的脚步声在庄稼地里不停的游走着。看着父亲那忙碌而宽厚的身影,心里暖暖的,仿佛整片元梁村都被父爱笼罩,无限的散开,风中也弥漫着浓浓的“父爱”朝“我”迎面吹来,此时的“我”张开双臂,感受着“父爱”的温暖,任由父爱进入“我”的心底。而“我”早已泪流满面,好想喊一声:“爸,回家吃饭了”,但又害怕破坏着美好的画面。 读这一段,让我很感动,诗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清晰的刻画了父爱的伟大,也看到了诗人对于父亲的思念以及急切的期待父爱的心,希望得到父亲呵护,这种思念之情,读之令人动容。 接下来看第二部分,在二十岁的时候,正是人生抉择的重要时刻,对于如“悬崖之颠”般的十字路口,特别的畏怯,像迷失的烟波,飘茫无定。此时对于未来非常的渺茫,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在拼搏的路上徘徊着,内心对于未来充满困惑。多么希望父亲能够站在我的身后说一句:“霞儿,不要怕,要勇敢的往前冲”。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无法做我的后盾,“脚步随仙而去”。理智终究战胜了迷茫,我告诉自己,一切还是要自己做决定,想到这里,不由的一阵伤感,这种离别的痛苦,如梦魇般涌上心头,久久无法散去。 这部分看的我十分伤感,二十多岁的年龄,正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每一个抉择都会影响一生,不仅是前程,还有性格等各种因素。诗人用“悬崖之颠”来形容是十分贴切的,然而此时自己身后无一人可依靠,对于未来,内心是一片迷茫。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只无头苍蝇在黑暗的空间里不停的乱撞,此时好想父亲能给指引一下方向,给予一点光明,让我知道前行的方向。 诗人的痛苦、诗人的梦魇,无不表达着对父亲的依恋,同时也描述了诗人的坚强:一切都要靠自己。最终在迷茫中走出来,既然父亲无法给我指引,那就只能自己寻找方向,这一定是父亲的脚步走过的方向。 来看最后一段,诗人如花的年纪,也是诗人最美好的时期,遇到事情,时常会想起父亲的教诲,已坦然的接受了这一切。父亲虽然远去,可父亲留给我的“金玉良言”却永远在我心里。父亲的影子也渐渐模糊,在我心里时离时现。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诗人彻底从失去父爱的困境中走出来了。已经坚强了起来,遇事也不再一味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指引,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诗人的父亲在天之灵一定会十分欣慰,因为他的女儿长大了。诗人的父亲也无需为自己缺失的父爱而自责,因为他的爱已深入女儿的骨髓。 父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父亲是山、是桥、是路,是父亲给予了我们行走的方向、闯荡的勇气、做人的原则。在我们的心里,父亲一直是世界上最坚强的那个人,他用最温柔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父亲的脚步为我们前行的路上趟出一条康庄大道,父爱永远温暖着我们,父亲的印记尤如海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勇敢前行! ![]()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