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将至,假期前后人群流动性增加,返乡、探亲访友和外出旅行的人员将明显增多。2月4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2024年春节健康提示,具体内容如下↓↓↓![]()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监测信息显示,基于2024新年期间全球人群流动性加大和人群聚集、新变异株JN.1在各地逐渐成为优势流行株等影响,新冠病毒在全球多地都呈现上升趋势,流行速度较快的部分国家已过本轮流行高峰。 近期我国流行的新冠病毒中,JN.1变异株呈现上升趋势。与前期流行的新冠病毒EG.5等变异株相比,JN.1变异株感染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类似。新冠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发病后,主要症状仍然是发热、畏寒、干咳、乏力、肌痛、鼻塞、流涕、咽痛等。 2023年入冬以来,我国处于新冠病毒感染的低水平流行。随着返乡、探亲访友及境内境外旅行增多,人员流动性增加,病毒传播扩散机会增加,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可能有一定水平上升。 主要预防措施: 2.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2023年11月以来,我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季节性流感为主,还有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传播,在2023年12月上旬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减弱。随着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增加,仍将继续存在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传播风险。 季节性流感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发热,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多数病例为轻症,少数为重症,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主要为孕妇、婴幼儿、老年人或慢性基础病患者。 主要预防措施: 3.诺如病毒肠炎 诺如病毒肠炎全年均可发生,我国冬春季节高发。诺如病毒肠炎易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疫情。旅行团、游轮、度假中心也常有疫情发生。 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最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主要预防措施: 4.人感染禽流感 人感染禽流感是指禽间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如H5N1、H5N6、H6N1、H7N4、H7N9、H9N2、H10N3、H10N5、H10N8等亚型)偶然突破种属屏障导致人类感染或疾病。2023年冬季以来,全球多地报告禽类和哺乳动物的禽流感疫情,我国周边国家近期已有发生人感染H5N1病例。柬埔寨2024年1月2个省份报告2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发病前均有接触禽类;2023年,柬埔寨报告了6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其中死亡4人。 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禽类和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环境而偶发感染。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潜伏期约为2~8天。发病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5~7天出现重症肺炎。 主要预防措施: 5.食物中毒 节假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我国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食物中毒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主要预防措施: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我国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为冬春季,与燃煤取暖季节一致。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发省份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东中部地区。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为家庭,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使用煤炉、炭火、土炕、火墙等取暖,燃气、煤气热水器使用、安装不当或质量不合格,煤气灶或煤气管道发生气体泄露等。此外,使用炭火、燃气、煤气的餐馆、宾馆,使用小型油、汽发电机的车库、地下室,以及密闭的空调汽车内也是高危场所。此外,最近兴起的“围炉煮茶”也成为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场景。 轻度中毒患者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中度中毒患者在轻度中毒症状的基础上,还出现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面色潮红、多汗、脉搏加速、神志不清、走路不稳、意识模糊、困倦乏力、判断力下降、出现幻觉、浅昏迷、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迟钝等症状;重度中毒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各种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口唇、面色苍白或紫绀、大汗、体温升高、血压下降、呼吸抑制。轻度及中度中毒后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并及时抢救,一般无后遗症;重度中毒患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可有严重后遗症。 主要预防措施: 7. 登革热 登革热是热带及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常见的传染病。2023年初以来,全球共报告了500多万例病例和5000多例登革热相关死亡,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近80%的病例是由美洲区域报告。考虑到传播风险的增加以及病例数及死亡数的激增,世界卫生组织评估登革热疫情全球风险为高。旅行者前往东南亚、非洲、加勒比海地区、中美洲和南美洲、太平洋岛国以及澳大利亚旅行时均有感染登革热的风险。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潜伏期为3-15天。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恶心、呕吐、皮疹、轻度出血。重症病例会出现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主要预防措施: 金台发布整理 素材来自中国疾控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