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神木市深入践行“垃圾革命”,着力构建“全系统谋划、全覆盖落实、全链条闭环、全方位引导、全市域统筹、全过程监管”的垃圾分类“六全模式”,全力打造生活垃圾治理先行示范样板,推动垃圾治理迈上新台阶。![]() 截至目前,该市高质量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垃圾分类体系,城区4个街道、180个居住小区、55个公共机构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全系统谋划,制度体系健全完善 为给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和依据,该市编制了《神木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神木市市域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规划》《神木市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印发了《神木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推进神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同时,每年制定详细的垃圾分类工作要点和宣传方案,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涵盖垃圾分类各环节的标准规范,构建起系统化、规范化、持续化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 ![]() 全覆盖落实,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在垃圾分类的推进过程中,该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落实的原则,各镇街、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均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职责分工。积极开展限塑、过度包装整治和光盘行动等工作,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行业主管、属地主体、社区主阵地、物业主力军、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 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并健全了市、镇街、村社三级和34个部门(单位)的垃圾分类组织管理架构。通过举办垃圾分类启动仪式、定期召开推进会和联席会等方式,加强部门间的协同联动,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此外,建立了垃圾分类责任清单,逐级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全链条闭环,收处体系搭建完整 在垃圾分类的实践中,该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了完整的前、中、后端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 在前端分类方面,全面开展“撤桶并点”工作,取消零散垃圾桶,投放四分类垃圾箱和智能环保屋等设施,实现了居民小区和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设施配置的全覆盖。其中,投放四分类垃圾箱1514组,垃圾分类智能环保屋147个,积分兑换一体机25个,垃圾分类收集房20个,向机关单位配发两分类垃圾桶5066个,向居民家庭配发两分类垃圾桶3.9万个,居民小区和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全覆盖。 在中端运输方面,配备了四分类收运车辆和小型四分类电动三轮车等运输工具,并规范喷涂车身外观分类标识,实现了“桶车对应”分类运输。同时推行餐厨垃圾直运模式,城区1104户餐饮企业和机关灶餐厨垃圾全部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建立“物管公司负责+企业参与”的分类模式,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清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 在末端处理方面,建成2A级生活垃圾填埋场、建筑垃圾处理场、大件垃圾拆解中心、可回收物分解中心、可回收物打包中心、园林垃圾环保循环利用处理厂、有害垃圾暂存点、粪便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3座厨余垃圾处理站和7座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300吨,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51吨,建筑垃圾日处理能力3000方,大件垃圾日处理能力10吨,园林垃圾日处理能力100吨,并启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园林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列为住建部全国首批试点。 全方位引导,全民参与氛围浓厚 为了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该市坚持线上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 坚持线上线下宣传。举办垃圾分类宣传周、主题文艺演出等大型线下宣传活动16场。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答、分类打卡、创新创意作品征集等主题活动6次。通过微信、抖音发布垃圾分类知识课堂及短视频300余期。打造垃圾分类主题公园,设置景观小品6处,沿街电子屏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内容,大力营造“抬头可见、驻足可观”的宣传氛围。 坚持教育培训先行。制作刊播垃圾分类宣传片、纪实片,制作发放宣传手册、倡议书,邀请省垃圾分类中心专家分期分组培训业务人员870人次,聘任垃圾分类宣讲师17名。推进垃圾分类“进教材”,为中小学、幼儿园捐赠垃圾分类知识读本2.72万册。 ![]() 坚持志愿服务引领。各社区均组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垃圾分类文明实践活动69次。推行“党建+垃圾分类”,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带头先行,定期开展“党建引领垃圾分类,桶前值守党员先行”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城管志愿者协会,成立“蓝精灵”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团,开设“叨啦叨垃”流动课堂,开展垃圾分类“十进”宣讲760余场,受众人数达6.5万人次。“叨啦叨垃”垃圾分类流动课堂项目荣获陕西省第一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奖。 坚持动员全民参与。每月16日定期开展“有害换有爱”有害垃圾兑换礼品活动,引导市民正确投放有害垃圾,兑换有害垃圾4.4吨。定期组织捡烟头和烟头兑换礼品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知晓度和认同感。 全市域统筹,城乡融合一体推进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坚持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原则。农村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镇市就近处理”的垃圾治理机制,并配备了相应的设施设备。目前,该市326个行政村配备保洁员1098名、垃圾箱2856个、垃圾收集三轮车472辆、转运车68辆、压缩车17辆,建成镇级垃圾填埋场20座、垃圾中转站4座,镇政府驻地村全面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56%。 积极开展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活动,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引领等方式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开展“1+4+8”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即打造滨河新区1个示范片区,店塔镇等4个农村垃圾分类试点镇,人民小区等8个示范小区(单位),通过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形成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由线成片的工作效应,推动城乡垃圾治理一体化发展。 全过程监管,分类质效明显提升 出台生活垃圾分类考核办法及奖补办法,建立成员单位、社区(村)、分类管理责任人三级考核制度,实行“月督查、季评估、年总评”长效机制及“绿黄红”榜制度,综合采取季度通报、视频曝 光、排名销号等举措,推动形成垃圾分类追赶超越的良好态势。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每年安排276万元专项奖励资金,对示范单位、居住区、分类达人进行奖补,撬动社会各力量积极性。 开发垃圾分类智能管理平台,引入自动称重、积分兑换、预约上门、统计分析等核心功能,实行“一人一码”定制分类,让市民“愿分乐投”,累计兑换礼品20余万份。推出“垃圾速查”小程序,帮助市民快速准确投放垃圾。上线城管“随手拍”小程序,广泛发动群众拍照举报垃圾乱倒混倒等行为。整治餐厨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行为439起,立案处罚垃圾乱倒行为4起,逐步推动垃圾分类从“倡议阶段”转入“管理阶段”。 “‘六全模式’的实施,不仅推动了神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更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神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李光斌表示,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今后,神木市将继续践行“垃圾革命”,坚持“六全模式”,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教育等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径,努力打造全省垃圾分类示范样板,引领生活垃圾治理新风尚。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